▲小朋友感冒、流鼻涕等感染後,過幾天到幾週身上莫名出現瘀青、紫斑或是異常出血,要提高警覺。(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小朋友感冒、流鼻涕等感染後,過幾天到幾週身上莫名出現瘀青、紫斑或是異常出血,家長可要提高警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醫師提醒,可能罹患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要儘快到醫院找兒科醫師或小兒血液科醫師檢查!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醫師解釋,人體對抗感染的方法有很多種,會產生很多種抗體,抗體會殺掉病毒或細菌。由於人體的抗體序列是會改變的,這樣認識新的病原體時就會造出新的抗體,但有的時候,當製造出來的新抗體不小心破壞到血中負責凝固作用的血小板,就會出現血小板下降的紫斑症,又稱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劉彥麟醫師說明,根據本土研究報告的統計,全台灣每年發生ITP的機率為10萬分之2.6,其中0~14歲的年齡層來看,每10萬兒童會有4例發生ITP、以男生較多,若是青少年和成人來看,大約是10萬名會有2個人發生,老年人的比例則為10萬分之5.5、以女性較多,因此整體來看,小孩和老年人較有可能罹患ITP。
▲據統計,全台灣每年發生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的平均比例為10萬分之2.6。(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資料來源/臺灣ITP本土研究報告,分別由高雄榮總吳書睿醫師團隊及臺北榮總洪君儀醫師團隊於2018年發表。)
血小板減少症會出現皮下瘀血,看起來是皮膚表面平平的,呈現粉紅、暗紅或紫色,經過按壓也不會褪色的斑點,稱為紫斑症。以前認為發生原因不明,稱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症,後來發現大部分患者都可以追溯到一些近期的免疫反應,是暫時的免疫失調導致免疫系統去攻擊自己的血小板而造成,因此改稱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劉彥麟醫師說,感染或是接種疫苗等等的免疫現象也有可能會引發ITP,但相比於法定傳染病感染的危害,接種疫苗發生ITP的機率很低,疫苗仍是維護兒童健康最重要的預防措施。
家長最想知道要怎麼觀察小朋友是否有異常狀況?劉彥麟醫師說,紫斑最常見的部位是在小腿,但有時與小孩日常活動與玩耍時、因碰撞造成的皮下出血不易區分。特別可以注意平時較不容易被碰撞到的地方,如膝蓋後面、大腿、肚皮等處,如果也出現紫斑或瘀血,或是口腔黏膜有出血點、流鼻血超過10分鐘、月經量異常增加等流血症狀,都要提高警覺,建議帶到醫院看兒科或小兒血液科,由醫師評估及安排抽血檢查。因為有些影響骨髓造血功能的疾病,如白血病、腫瘤等,也會使血小板及其他血球數目下降,此外兒童也有一些其他疾病會造成紫斑,醫師診察時,會評估是否有其他可疑的徵兆,透過門診問診、身體檢查、抽血,排除其他可能會造成血小板低或紫斑症的情況,最快幾個小時內即可做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的臨床診斷。大人跟小孩的血小板正常數目為每微升15萬~45萬,若掉到數量低於每微升1萬,發生嚴重內出血的風險大增,萬一有血便、黑便、腹痛、血尿、神經症狀、嘔吐、頭痛、抽搐等疑似嚴重內出血症狀,應儘速到急診評估。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醫師提醒可能罹患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要儘快到醫院找兒科醫師或小兒血液科醫師檢查!(圖/醫師提供)
劉彥麟醫師說,大部分的兒童ITP是暫時性的現象,目前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為主,有3/4的小朋友可以在半年之內自然痊癒,約半數在1~2個月內痊癒。治療時需要留意藥物副作用,少數病人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有可能造成月亮臉、水牛肩、身高受限、內分泌影響等,近年來的治療觀念,則提倡用短期、較高劑量的類固醇,每次療程盡量不超過1週,可使血小板回升、同時減少副作用,治療目標放在讓血小板數回升至每微升2~5萬的安全範圍,即可根據病人情況考慮停藥。除了類固醇,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主要治療還有免疫球蛋白、血小板生成素受體促進劑等,能夠幫助病童的血小板盡早回升到較安全範圍,符合條件的病人也都有健保補助。另外如果使用效果不盡理想,則可依據病患狀況,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脾臟切除手術等療法。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小朋友因為血小板較低,家長在就診及追蹤時,可以多跟醫師談談學校與課後生活型態,避免容易發生身體碰撞、太激烈的運動。如果小朋友是運動健將或競技選手,可以跟醫師討論訓練和比賽的需求,並準備安全的護具,必要時調整用藥的強度與時機,找出能兼顧安全與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TW2205319856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