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一天透析5次! 9歲女童植入「第三顆腎」重拾新生

▲▼ 台北榮總兒童腎臟移植。(圖/記者嚴云岑攝)

▲9歲的許小妹與長期照顧她的奶奶合影。(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9歲的許小妹罹患先天心臟病,出生15天就開大刀,術後引發急性腎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一天腹膜透析高達5次,所幸在去年接受幼童大愛器捐,在腹腔裝進「第三顆腎」,終於擺脫透析之苦,重拾正常人生。醫師表示,台灣未成年洗腎族群等待器捐人數,遠低於目前洗腎人數,可以參考美國「Share-35」作法,增加兒童及青少年移植的機會與意願。

台北榮總今(5)日召開記者會公布移植新紀錄,由外科部與兒童醫學部團隊合作,將1歲3個月幼兒捐出的雙腎,分別植入時年4歲與8歲的女童體內,兩人受贈時體重分別為12與18公斤,同時創下了國內最低體重大愛器捐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榮總一般兒科張瑞文主任表示,腹膜透析是兒童慢性腎衰竭的治療首選,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史或反覆腹膜感染,導致透析效果不佳,需改以血液透析替代。另受限於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透析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多重因素惡性循環,還會導致併發症產生,病童身心發展也受影響。

▲▼ 台北榮總兒童腎臟移植。(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北榮總舉辦兒童腎臟移植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張瑞文提到,台灣兒童器官移植風氣未如國外興盛,美國就有「Share-35」計畫,讓35歲以下的捐贈者器官,優先提供給小於18歲的等候者移植,增加兒童及青少年接受移植的機會。不過,根據器捐中心統計,2005年至2021年共有15名小於6歲的大愛捐贈者,但僅有4人、8顆腎臟用於12歲以下的病童移植,未來可在推廣上土力。

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提到,最理想的腎臟移植,除了血型與組織吻合外,器官大小選擇也十分重要,腎衰竭病童植入年紀相近的腎臟,能夠有效好地適應,進而達到較佳的腎功能。不過,由於兒童腎臟血管粗細幾乎等同於原子筆的筆芯,移植難度也比成人高出許多,但一旦熬過抗排斥反應,就能擺脫洗腎之苦,如一般孩童一樣正常上學、玩樂。

▲▼ 台北榮總兒童腎臟移植。(圖/記者嚴云岑攝)

▲李小妹熬過抗排斥反應後恢復良好,在記者會現場跟爸爸一起比愛心。(圖/記者嚴云岑攝)

許小妹的奶奶告訴ETtoday記者,孫女出現慢性腎病後,腎臟狀況持續惡化,約在6歲半時在家昏睡了整整兩天,家人驚覺不對勁,帶往台北榮總掛急診,才發現腎臟已鈣化,開始長達2年多的腹膜透析。而在開始透析後,她也在器捐中心登錄等候意願,很幸運在一年後就接獲通知,移植後無排斥反應,不僅脫離洗腎,一年內也長高了8.5公分。

該名幼童器官的另一名受贈者為4歲李小妹,術後卻出現急性抗體排斥現象,後來是在醫院接受12次血漿置換移除血中抗體,用了兩次免疫球蛋白後才穩定病況。術後一年也長高了7.5公分,腎臟更長大到10公分,接近成人12公分的大小。

李爸爸感慨表示,女兒一出生就被醫院告知情況不樂觀,所幸後來找到台北榮總,除了有優秀醫療團隊幫助外,也感謝有小朋友願意捐出器官,「這些都是讓女兒有機會長大的奇蹟」。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