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30周年,專家呼籲3大改革方向。(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將迎來30周年,讓台灣的醫療可近性顯著提升,不過隨著醫療發展,近年來健保財務和改革方向一直是各界關注焦點。台灣醫務管理醫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若要讓健保制度更具永續性,勢必要回歸創立初衷「自助互助風險分擔」,建議要有「健保費率應適度調整、改善健保支付制度、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的納保進程」等3大改革方向。
台灣全民健保的便利性雖高,但在全球健康指標評比上,台灣的健康表現約位居全球第35名。洪子仁說,台灣的健康表現在亞洲地區則落後於日本、新加坡與韓國,除了人口結構與生活環境外,健保制度的永續性更是核心問題,當健保資源無法有效支持高品質醫療,無論是醫護人員的待遇、新藥新技術的引進,或是罕病與癌症患者的保障,皆會受到影響。
他也進一步提到,由於健保總額有限,新藥與新科技納入健保的速度減緩,導致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患者的治療選擇受限,部分病患需自費使用新療法,使得全民健保原有的「公平性」逐漸流失。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民眾就醫自費醫療比例已超過36%,洪子仁說,這不僅影響了經濟弱勢族群的健康權益,也可能使台灣醫療體系朝向「有錢看得更好、沒錢只能接受基本治療」的方向發展。
全民健保30年確實解決了過去「民眾因病而窮,因窮而病」的問題,但當前最迫切的課題,便是如何提升健保財務韌性,同時改善現行制度的缺陷。洪子仁提到,改革方向建議「健保費率應適度調整」、「改善健保支付制度,確保醫護人員合理待遇」、「加速新藥和新科技納保進程」。
洪子仁直言,目前台灣的健保費率相較於其他國家仍屬偏低,若能適度提高費率,將有助於提升健保財務穩定性,確保醫療資源能夠合理分配,而當前醫院營運壓力增加,許多急難重醫護人員選擇離開第一線,導致醫療人力不足,因此政府應檢討總額支付制度,調整支付標準,尤其針對住院及急難重項目調高健保支付標準,讓醫療機構不再依賴「低薪高工時高風險高壓力」來支撐運作。
更重要的是也要「加速新藥和新科技納保進程」,政府應針對特定疾病,如癌症、罕病,設立專款專用機制,確保新療法能夠及時納入健保,減少病患的經濟負擔。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