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榮物理治療師幫助民眾破除肌少症的相關迷思。(圖/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提供)
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民眾常在報章雜誌和電視上聽到或看到「肌少症」的資訊,但也有「瘦子」或老人比較容易得肌少症等種種迷思;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指出,肌少症須符合肌肉重量、肌肉力量和活動能力減少等3條件,家中長輩若有小腿細到可用雙手環抱、1年跌倒超過2次或行走行動困難等症狀,應就醫以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來改善或預防。
埔榮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林雪真指出,常見的肌少症迷思觀念有:體型瘦削的人容易罹患、老年人專利、肥胖和常運動的人不會罹患、少吃多動可以減肥和增肌;但醫學上所定義真正的肌少症,必須滿足3個條件:肌肉重量減少、肌肉力量減少、身體活動能力減少。
▲埔榮物理治療師幫助民眾破除肌少症的相關迷思。(圖/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提供)
林雪真解釋,若肌肉重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就已是「肌少症前期」,應多注意自己和家中長輩是否吻合以下徵兆,以利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行走困難:室內平地行走每秒少於0.8公尺。
2.握力下降:拿不動沙拉油桶,沒辦法擰乾毛巾。
3.行動困難:很難從椅子上站起來;上下樓梯要分段休息。
4.反覆跌倒:過去1年跌倒2次以上。
5.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肥,在半年內體重減少5%。
6.小腿太細:雙手可圍繞小腿,或小腿圍男生和女生分別小於34和32公分。
林雪真表示,臨床上肌少症的治療著重在「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讓肌肉和力量逐漸失而復得:包括攝取優質蛋白質,如穀物、堅果、豆類等,素食者和腎臟病患者須先請教醫師和營養師;補充維他命D,每天曬太陽10至15分鐘,1週4-5次,或攝取維他命D,成年人1天200I.U.,老年人1天400I.U.;特製化運動,例如強化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有氧運動、快走、飛輪、游泳等)、增加身體靈活度和平衡(太極拳、健康操、瑜珈等)、重量訓練(啞鈴、彈力帶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