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將大腸直腸癌醫療大數據,結合AI人工智慧技術,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圖/北榮提供,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大腸癌直腸癌連續14年蟬聯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發生率高達10萬分之45,等於每35分鐘就有1人罹癌。醫師表示,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不健康飲食加上不良生活習慣,大腸癌發生年齡從50多歲逐漸下降至30至40歲,為減少罹癌者不安,台北榮總攜手業者,利用AI人工智慧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專屬療程。
台北榮總陳適安副院長表示,發展智慧醫療是全世界的趨勢,大數據與AI人工智慧的結合除造福患者之外,也有機會促進後續臨床研究和實踐。
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姜正愷醫師表示,預測患者未來的健康狀態具有重要社會意義和科學價值,國際上患者相似性研究已在許多疾病領域得到初步的驗證,成為醫學人工智慧於臨床應用最重要的一個方向,未來北榮亦將陸續啟動肝癌和重症領域等項目的研究,持續帶領著國內醫療水準再次挑戰世界的高峰。
▲台北榮總攜手業者,利用AI人工智慧建立治療分析模組,協助醫師更精準預測病程,打造個人化專屬療程。
大腸直腸癌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搭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放射治療為輔。醫師治療時須考量腫瘤位置、大小、能否保留肛門、及腫瘤細胞轉移等棘手問題,如何與患者共同訂定治療決策實為臨床醫師的一大挑戰。
姜正愷指出,新推出的分析模組,是利用患者基本資料、病史、腫瘤大小與期別、手術方式與癌細胞組織化驗結果等臨床與病理資料建立的演算模型,可針對癌友病程中不同時間點進行計算,目前已可針對大腸直腸癌第一至三期患者預測開刀術後的副作用程度及是否需要接續化療,甚至做到評估選擇不同治療之存活率。
台北榮總今(28)日舉辦記者會,現年56歲的志工張先生現身分享治療經驗。他表示,自己當初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後,面臨大量治療選擇,但當持除了相信醫師決定,也不知道能問誰,最後先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同步接受人工肛門造口手術,術後接受26次放射性治療,目前控制穩定。
張先生提到,此次新推出的大腸癌分析模組,可以讓患者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面臨和我一樣的抉擇」,還能很真實的知道有多少人做了手術、多少人做了放療,每個成功案例對患者而言,都是莫大的鼓舞,可以從數據中與醫師討論,選擇對自己效果最佳的治療。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