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奇癢無比要人命,中醫師黃隆政曝減緩皮癢3招。(圖/資料照/記者郭世賢攝)
記者郭世賢/基隆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患者最痛苦的就是癢到發瘋,患者常一進診間說,「醫生我皮膚好癢,晚上睡覺也抓個不停,醒來後被單還有乾掉的血跡」,中醫師黃隆政仔細觀察,反覆搔抓出現苔蘚化粗糙的皮膚,或是局部抓太用力破皮滲出組織液,身上廣泛性色素沉澱的晦暗膚色,這就是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師黃隆政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8%,通常來到中醫門診的患者,大多在西醫接受過治療,最常見的就是抗組織胺和外用或是內服類固醇治療,患者最常說,服用抗組織胺整天,都會頭暈想睡覺,類固醇一開始擦抹有改善,但似乎使用的量越來越多,長久使用皮膚變得較薄,斷藥後隔幾天又開始癢,且範圍有時還會變得更大。
黃隆政說,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個體先天正氣不足,氣血循環弱導致皮膚表面的屏障力變差,加上後天外邪刺激所引發,也就是患者免疲力失調,又遇上是環境中的過敏原所誘發出來的皮膚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圖/資料照/ETtoday新聞雲)
根據中醫可分為三大證型:一、濕熱俱盛型:皮膚破皮,大量流出組織液,味道腥臭且黏稠,皮膚搔抓結痂,奇癢無比,治療時用清熱利濕的方式,消除紅腫並且將體內多餘的濕氣排出,用藥可開黃芩、黃柏、金銀花、車前子、木通等。若是民眾想食療可以服用綠豆薏仁湯,綠豆清熱解毒,薏仁利濕消腫。
二、脾虛濕盛型:皮膚紅腫較不明顯呈淡紅色,搔癢感較減,皮膚局部有水泡或是組織液滲出,伴隨食慾不振,大便腹瀉。治療用健脾除濕的方式,用藥可開白朮、蒼朮、茯苓、山藥等。食療上可服用四神湯內含蓮子、芡實、山藥、薏仁。可以加強脾胃功能加強體內濕氣排出。
三、血虛風燥型:皮膚乾癢脫屑,色素沉澱,甚至反覆搔抓後皮膚變的粗糙苔癬化瘙癢強烈,治療時用養血潤燥的方式,增加皮膚氣血循環促進修復,用藥可開當歸、生地、何首烏、赤芍等。食療可用桑椹汁、紅棗枹杞茶來滋陰養血潤燥的效果。
黃隆政表示,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從根本下手,透過免疫調節,體質調養,著重健脾祛濕,扶正去邪,徹底增強皮膚抵抗力,向皮膚搔癢說再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