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雜物捨不得丟!專家授「7招改善囤積症」…僅15%的患者有自覺

▲▼囤積症。(圖/Hello醫師提供)

文:Hello醫師/鄭光廷
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

在漢人的習俗裡,儲蓄是一種美德。存多點錢,代表你節儉不浪費。但是如果家中淨是存放著已經用不到的東西,如舊書、舊衣、舊包包、舊電器等,甚至還會到外頭撿一些旁人眼中的垃圾當作寶,也許我們就應該當心,親友可能罹患了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又稱儲物症)。以英文來說,這個病名直譯為「儲存異常」。而在中國大陸則暱稱為「松鼠病」或是「松鼠症」,典故來自於小松鼠囤積松果的習性。

囤積症的定義

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 2013 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中(簡稱 DSM-5),特別把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疾病,並有以下特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患者難以丟棄囤積物,就算那些東西已經不值幾個錢,甚至在別人眼中是破銅爛鐵,患者也想留下。

2.囤積行為是來自於患者自己覺得需要收藏,若丟棄了囤積物,則會感到難捨難分的痛苦。

3.患者的起居空間因為囤積物變得凌亂不堪、動線受阻,影響到生活品質。要第三方(家人、家事服務團隊等)介入才能清空。

4.囤積的習慣影響到了患者的人際交往、工作等其他範疇的發展。

5.囤積的習慣並非由生理疾病(諸如腦血管疾病等)所造成。

6.囤積的習慣並非是精神疾病(諸如思覺失調症等)的症狀。

由此可看出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把囤積症獨立出來討論,也代表越來越多的人正視這個議題。DSM-5 也建議把「過度收購」(Excessive acquisition,即是:就算家裡沒空間放了,而且其實用不到,仍然要買)的行徑列入囤積症的指標之一。

如何協助罹患囤積症的親友

1.教育自己

對於旁觀者來說,囤積的行徑簡直毫無道理可言。但若我們真想要幫忙,先改變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也許比改變對方更有效率。你可以從閱讀相關書籍、網站開始,或者去請教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一旦更加認識囤積行為背後的恐懼、焦慮、孤寂等情緒後,也許我們能夠懷著同理心來支持囤積症的患者。

2.先別急著清空囤積物

約有 5% 的人口罹患囤積症,但是其中只有 15% 的患者自覺囤物的習慣是「有問題的」。所以若一開始若急著用強硬的方式把雜物清空,只會讓破壞雙方的關係,對方也會因為看到心愛的物品搬離而內心受創,無法真正解決潛在的問題。

3.別強化囤積行為

我們無法馬上讓對方戒除囤積的習慣,但你可以不用「火上加油」。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姊姊有囤衣服的習慣,她的生日就別再送一套洋裝當禮物了。

4.珍惜小小的進步

陪伴親友面對囤積症需要非常大的耐心,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有多年的囤積習慣,更有多年的雜物要清理。也許這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工夫才能完全整理乾淨。若是親友無法從這個冗長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進步,他們也很容易放棄。所以就算是丟了一只破碗,或是忍住不花錢亂買東西,都非常值得慶祝與鼓勵,千萬別吝於讚美。

5.尋求居家清潔服務

要清理一個被雜物堆滿的家,其實非常耗費心力。就像搬家一樣,一開始我們要分門別類,讓親友慢慢花時間跟喜愛的物品告別。但是在這個有如「長期抗戰」的過程中,若因此疲憊不堪,也無須逞強,可以考慮請專業的居家清潔服務團隊來幫忙。在照顧患有囤積症的親友時,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

6.要丟讓他們自己丟

幫助親友為囤積物分門別類固然幫助很大,但是替他們清掃乾淨不見得有益。我們不可能強迫他們照我們的話,把家裡收得一塵不染,他們最終還是要學習獨立做出決定,不然囤積的夢魘又可能會再度重演。

▲▼囤積症。(圖/Hello醫師提供)

7.尋求專業幫助

要找醫師人員,或是收納專家來幫忙其實蠻嚇人的,因為這代表了要正視這個議題,並承認囤積已造成諸多不便,不著手處理不行了。但其實要找到適合的資源也沒那麼容易,所以千萬別強迫對方參與特定的療程,而是應該陪伴親友選擇他最安心的方法「被介入」才是。

在台灣的住宅區,我們其實三不五時就能發現有些居家一樓的門口堆滿了雜物,裡頭也被其他東西塞得看不到底了。以前總以為這些人在做回收,現在才知道這「案情不單純」。

囤積症其實很常見,我們身旁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親友。特別是經歷過物質貧乏年代的長輩,無法放下儲物的思維,總是覺得「以後會用到」,所以連一針一線都捨不得丟棄,加上這幾年在年輕一代的圈子裡興起「斷、捨、離」的概念,反而容易造成世代的衝擊。無論這些囤物的親友是否決定要踏上清理的逞成,真誠地關心與了解他們,也許才是改變的開始。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你可能也想看】

這樣搭配超危險!醫曝「6類藥物+柚子」恐致死…24小時內都別試
每天刷牙嘴巴還是爆臭!專家曝「牙周病」可怕之處…牙根爛光光

「主動脈剝離」發生原因一次曝!醫PO手繪圖秒懂…一發生致死率極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