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吃「蕨類植萃錠」可防曬...食藥署打臉! 醫點出護膚關鍵

熱浪,正妹,美女,太陽,夏日,夏天,炎熱,天氣,氣溫,中暑,烈日,行走,行人(圖/記者季相儒攝)

▲夏日艷陽高照,網路上也出現不少防曬偏方。(圖/炎夏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夏日防曬偏方五花八門,近日網路流傳有一種「防曬錠」,因為含有蕨類植物萃取成分,吃了後就能抵抗紫外線,讓許多民眾好心動。對此,食藥署澄清,該項訊息無科學根據,切勿隨意相信。醫師也說明紫外線光波對對皮膚的影響,並給出保護建議,但強調無論是哪種防曬,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補擦,才能達到真正的防護之效。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紫外線光波主要分為UVA與UVB兩大類,UVA波長為320-400nm,可直達真皮層,對應的防曬指標為PA;UVB波長為280-320nm,只能透到皮膚的角質層與表皮層,對應指標為SPF,雖然坊間大多建議,要選擇PA++++或者SPF 50+才能完整防護,但防曬係數高低與保護力未成正比,「多久補充一次才是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曬,擦防曬。(圖/記者張舒芸攝)

▲醫師表示,防曬產品的選擇不在於係數高低,多久補一次才是關鍵。(圖/記者張舒芸攝)

趙昭明說,臨床研究顯示,防曬係數在SPF 35+或PA+++以上的產品,只要每2至3小時補充一次,就能有效隔絕紫外線,但如從事水上活動,或者運動流汗時,補充時間則要縮短到1至2小時一次,才能降低紫外線對肌膚的侵害。而許多市售的防水產品,雖然主打防水防汗,但仍要定時補充,保護力才不會隨時間下降。

食藥署提醒,防曬應依照個人的膚質、日曬反應、皮膚色澤、活動狀況及流汗情形來挑選適當的防曬劑產品;另外適時撐傘、戴帽、使用太陽眼鏡及穿著淡色長袖衣物等物理性防護,也可以降低紫外線侵害皮膚的風險。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