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痛難癒以為是「跌倒舊傷」 檢查才知攝護腺癌轉移到骨

▲ESMO Asia攝護腺癌。(圖/記者嚴云岑攝)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發表最新攝護腺癌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新加坡報導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今(23)日發表最新攝護腺癌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晚期攝護腺癌經化療、荷爾蒙抑制劑治療無效,且帶有BRCA、ATM基因突變患者,使用PRAP抑制劑,可讓無疾病存活期從3.55個個月延長到7.39個月。醫師表示,這是首類標靶藥物在攝護腺癌上有正面結果,一旦通過適應症,可提供無藥可用的病患新選擇。

澳洲Peter MacCallum Center癌症中心副教授 Shahneen Sandhu表示,2018年全球約有120萬名新增病患,比2005年增加66%,其中35萬8000人死亡,除了基因、年紀外,也與減肥等生活方式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研究已發現,攝護腺癌11%是家族基因突變。基因螺旋體分為雙股與單股,帶有BRCA基因者,是因雙股修復有問題,只能仰賴單股作用,讓發生女性乳癌、卵巢癌與男性攝護腺癌的機率高於一般人。PRAP抑制劑就是將阻斷單股作用,讓癌細胞無法生存。

▲ESMO Asia攝護腺癌。(圖/記者嚴云岑攝)

▲澳洲Peter MacCallum Center癌症中心副教授 Shahneen Sandhu說明PRAP抑制劑對攝護腺癌基因作用機轉。(圖/記者嚴云岑攝)

Sandhu提到,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臨床症狀類似,因攝護腺腫大壓迫膀胱,患者多有頻尿症狀,或者有尿意卻尿不出來。晚期轉移多以骨頭、肺臟、肝臟為主,有些患者長期下背痛,原本以為是跌倒傷及骨頭所致,經回溯檢查才知道是攝護腺癌轉移到骨頭。

參與媒體圓桌會議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傑表示,攝護腺癌佔男性十大死因第5位,2016年每年初診斷人數為5359人,平均年齡為73歲,死亡人數為1347人,平均81歲。

攝護腺癌早期治療是以手術、放射線為主,一旦轉移則可荷爾蒙療法與化療。蔡育傑提到,轉移性攝護腺癌100%都對化療有反應,但平均2至3年就會產生抗藥性,需改用去勢療法,一旦荷爾蒙注射無效,便無藥可醫,直到最新臨床試驗出爐,才讓患者多了一項新武器。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傑。(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傑參與ESMO ASIA年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該項第三期臨床試驗,是將387例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練線癌(mCRPC)患者進行分組治療,觀察對口服標靶藥物反應。結果顯示,帶有BRCA1、BRCA2、ATM基因突變患者,對藥物反應較佳,無疾病存活期從3.55個個月延長到7.39個月,延長超過1倍,死亡風險也降低66%。不過,這項口服標靶藥物在台灣僅通過卵巢癌適應症,尚無法用於攝護腺患者身上。

蔡育傑表示,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因症狀相近,病人難以自行辨別,只能透過影像檢查、肛門指診與抽PSA抗原確診。攝護腺肥大位置通常在中間,攝護腺癌發生部位則以外圍居多,近年來醫師警覺性提高,也越來越多患者在早期就被揪出。

蔡育傑提到,攝護腺癌只要經過治療,都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現行去勢療法也都採「注射」方式,外觀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患者也比較能接受。而去勢荷爾蒙療法也是有副作用,例如疲倦、肝功能異常等,但相對較低,而國外則有患者出現骨質流失、心臟與代謝問題,但台灣較少遇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