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營養價值高,國人平均每人每年約攝取280顆。(圖/記者許力方攝)
記者許力方/綜合報導
有媽媽發文分享,買雞蛋遇到一位大姊跑來好康道相報,要挑小顆的蛋比較好吃,引發網友好奇、熱烈討論。依據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每年約攝取280顆雞蛋,但大家對好雞蛋仍有許多迷思,農委會曾以6點破解,像是紅、白蛋只是雞隻品種差異,至於雞蛋大小,小母雞下的蛋較小顆,通常品質較好。
這名媽媽4日透過臉書發文,在美式大賣場好市多(Costco)買雞蛋時,遇到有大姊好心提醒,要她選小顆的蛋,因為是「小母雞」生的,比較好吃!網友討論熱烈,不少人分享心得,直指初生蛋是小顆的、比較好,「越年輕的雞生的蛋越小!」還有人說有養過雞,母雞生的多,確實蛋比較大,小顆的蛋則比較稠!
▲雞蛋如何挑選?農委會破解「六大迷思」。(圖/記者李毓康攝)
事實上,雞蛋種類繁多,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且容易被消化吸收,取得容易,是營養又經濟的食材,但到底哪一種好?農委會「食安資訊網」曾以6大點破解雞蛋迷思:
一、紅蛋vs白蛋: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褐殼蛋比較補,其實蛋殼顏色和蛋的營養並無直接關連,主要與雞隻的品種及遺傳有關,雞蛋的營養取決於雞隻的飼料供應與健康狀態。
目前台灣所飼養的產蛋雞,品種多是來自國外育種而成的商用品系,其中白殼蛋主要產自白色來航雞(White Leghorn),褐殼蛋多產自洛島紅雞(Rhode Island Red),就營養成分而言,兩者並無太大差異。至於市售的褐殼蛋售價較貴,主要是因為飼養量及產量較少所致。
二、蛋黃顏色、數量:
蛋黃的顏色從淺黃色到深橘色都有,造成差異的原因除受遺傳(品種)影響外,主要與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有關,如飼料裡含有較多的黃色玉米、金盞花草、β-胡蘿蔔素或青綠飼料等,則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與蛋的營養成分較無關聯。
雙黃蛋通常也被認為營養成分加倍,其實是特殊畸形的「格外」蛋,並非正常產蛋狀況,可能是母雞被強制換羽、受到驚嚇或壓迫的情形所導致,但因為稀有,在市場反而成為高價品。
▲雞蛋大小和母雞年紀有關。(圖/記者姜國輝攝)
三、雞蛋的膽固醇:
人們對於雞蛋的顧慮,多數源於雞蛋中的膽固醇,其實雞蛋並非導致高膽固醇的禍首。雞蛋平均一顆重約50至60公克,約含有150至200毫克的膽固醇,衛生福利部建議,每人每天膽固醇的攝取量不要超過300毫克,只要不過量攝取,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在身體健康狀況良好、飲食正常的條件下,每天一顆蛋是不會造成膽固醇過高的。
四、水煮蛋黃灰綠色?
雞蛋水煮去殼後,偶而會發現蛋黃和蛋白接觸面呈現灰綠色,這是因為蛋在加熱時,蛋白中蛋白質的含硫胺基酸生成硫化物(主要是H2S),與蛋黃的鐵(Fe)反應生成硫化亞鐵,這是正常現象,並不影響食蛋的安全。
五、雞蛋大小:
除了蛋殼顏色,許多人也喜歡挑選大顆的蛋,認為營養價值高,不過雞蛋的大小與母雞年齡有關,母雞18週大開始下蛋,初產蛋較小、蛋殼較硬,隨著年齡增長、產道變寬,產下的雞蛋也越來越大,太薄的蛋殼品質反而不佳。
六、挑選好蛋:
只要選擇蛋殼乾淨、無裂痕、破損的蛋,盒裝「洗選蛋」經過檢查、清洗處理,買回家後,可將蛋盒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室,而非一顆一顆拿出擺在冰箱門旁的蛋架上,因為冰箱門時常開關,溫度變化起伏大,雞蛋品質容易受到影響。
如果購買散裝蛋,那麼買回家後也別清洗,只需要用柔軟乾布把髒污擦拭乾淨即可。因為雞蛋蛋殼有一層膠質護膜,幫雞蛋建立第一道防線,如果護膜被水洗掉了,細菌容易進入蛋殼的氣孔,導致雞蛋變質,所以洗過的雞蛋保存期限會變短,必須在2週內吃完。
▼雞蛋放在冰箱架上容易受溫度變化影響、變質。(圖/記者姜國輝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