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黴菌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蔓延全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超級黴菌「耳念珠菌」在國際間傳播,美國近期已經發現超過500名患者,當中近半數在感染後90天內死亡,也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將耳念珠菌列入「緊急威脅」名單。疾病管制署表示,耳念珠菌主要發生在加護病房等重症患者,由於常具有多重抗藥性,需靠後線抗黴菌藥物治療;台灣過去僅有一例個案且屬於輕症,目前尚無疫情,民眾無須恐慌,疾管署也會持續監控。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耳念珠菌(影/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台灣的耳念珠菌病例是南部醫學中心收治的55歲男性,有糖尿病和天疱瘡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2018年4月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兩種抗黴菌藥物治療,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屬於輕症。
由於這名病患看診的診間環境採檢未發現耳念珠菌、病患也沒出國,所以研究結論是感染源不明,這也是國內唯一的病例,沒有醫院群聚或社區擴散。
羅一鈞指出,念珠菌屬於黴菌並非細菌,治療也是使用抗黴菌藥物而非抗生素,耳念珠菌是其中一種,較為少見,但感染後致死率較高,也有治療困難。
▲培養皿中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耳念珠菌在2009年於日本首次被發現,近幾年已於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十餘國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目前瞭解主要發生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腎等重症病患,死亡率高可以達到三至六成;感染發生在各年齡層的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但主要是免疫力較差者, 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者則不用擔心病菌威脅。
根據疾管署感染管制建議,耳念珠菌常具有多重抗藥性,對多種常用於治療念珠菌症的抗黴菌藥抗藥,嚴重限制治療選擇,甚至有些菌株對 3 類主要的抗黴菌藥都有抗藥性發生。
建議也指出,念珠菌感染通常是內源性感染,即源自病人自身帶的念珠菌產生感染。耳念珠菌曾在人體的呼吸道、尿道及腸道偵測到,但目前發現的感染個案主要來自病人本身內源性菌株或外來菌株感染所致,或兩者皆是,尚未明朗。而耳念珠菌可於環境表面存活數週之久,可經由接觸帶菌病人及汙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傳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