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童肚子痛夜夜哭鬧3個月 醫師開刀驚見「腸中腸」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高雄一名5歲女童一到夜晚就哭鬧肚子痛,甚至痛到無法睡覺,送到醫院灌腸病情仍沒有改善,一拖就是3個月,直到轉往義大醫院開刀治療,這才發現原來她的腸子有增生畸型組織,才會反覆出現腸套疊的狀況,經過手術切除目前已經康復。其實,腸套疊最常見的部位是在小腸與大腸的交界,好發於3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身上,而曾經罹患腸胃炎、接受腹部手術以及腸道腫瘤的患者,也比較容易出現相同的病症。

女童哭泣示意圖(圖/達志/示意圖)

▲女童因為肚子痛夜夜哭鬧,送醫檢查才發現是腸套疊。(示意圖/達志影像,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義大醫院一般醫學兒科主任蔡璟忠向《蘋果日報》分享上月在小兒消化醫學會中發表的案例,他提到,案例中的5歲女童在就醫前3個月就被診斷出腸套疊,經過灌腸方式治療仍不斷復發,夜夜因為肚子痛哭鬧不止,最後轉診到義大由外科醫師開刀,這才把交疊得非常緊的小腸拉開,並把增生組織「梅克爾憩室」切除,這才總算真的完全「解套」。蔡璟忠表示,梅克爾憩室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發生率約1%至2%,如果沒有切除,容易反覆出現腸套疊的狀況,可能造成腸道壞死,甚至因此喪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哪一種人容易出現腸套疊的狀況,《ETtoday新聞雲》在過去報導中提到,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指一段腸子滑進另一段腸子中,最常見的位置是小腸與大腸的交界,好發於3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身上,曾經罹患腸胃炎、接受腹部手術以及腸道腫瘤的患者也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病症。

▲男童立刻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一段具似靶子之圖形,立即診斷為腸套疊。(圖/記者黃孟珍翻攝)

▲去年苗栗一名5個月大的男嬰也被診斷出腸套疊,經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一段類似靶子的圖像。(圖/記者黃孟珍翻攝)

由於腸套疊會影響血液供應,腸道缺氧引起間歇性的強烈疼痛,加上嬰幼兒還不知道該表達,發作時通常會將兩腳彎曲縮向肚子,如果病情持續惡化,有可能會吐出含有膽汁的嘔吐物,或是排出混有血絲與腸液的紅色果醬排泄物。

此外,目前尚未有方法能夠預測或是預防發生腸套疊,而且還有復發的可能,父母只能提高警覺觀察孩子的行為有無異常,假如延誤治療,交疊的腸道可能會因為缺血壞死,進而併發腹膜炎及敗血症,甚至因此死亡。

▼成人也有可能罹患腸套疊。(示意圖/達志影像,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肚子痛,經痛。(圖/達志/示意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