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臉先生」總覺累 這新檢查幫揪出「異位庫欣氏症」

▲臺北榮總引進最新庫欣氏症候群檢測方法。(圖/台北榮總提供)

▲臺北榮總引進最新皮釋素刺激試驗,搭配下岩樣竇抽血採樣,可精準判別腦垂體庫欣氏症候群。(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44歲張先生有著一張「滿月臉」,平時也容易疲勞、偶而會有心慌症狀,經診斷為腎上腺皮促素(ACTH)偏高的庫欣氏症候群,傳統檢測只發現疑似腦下垂體有腫瘤,但皮釋素(CRH)卻顯示為其他部位腫瘤所致,後經最新引進的下岩樣竇抽血採樣及皮釋素(CRH)刺激試驗並輔以電腦斷層掃描,終於揪出胸腺瘤,經手術摘除後,腎上腺皮促素數值終於恢復正常。

收治病患的臺北榮總內科部新陳代謝科陳涵栩主任表示,庫欣氏症候群是因長期持續性腎上腺皮醇增加所引起的內分泌或賀爾蒙障礙,可能是腦下垂體瘤或其他腫瘤刺激所造成,判別極為不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腎上腺皮醇主要功能包括調節蛋白質、醣類及脂肪之新陳代謝、維持血壓及心臟血管功能、減緩免疫發炎反應,並可幫助平衡或對抗胰島素代謝葡萄糖之能力。

▲臺北榮總引進最新庫欣氏症候群檢測方法。(圖/台北榮總提供)

▲庫欣氏症患者腹部常出現暗紫色條紋。(圖/台北榮總提供)

正常人的下視丘會分泌皮釋素(CRH),皮釋素會刺激腦垂體分泌腎上腺皮促素 (ACTH),腎上腺皮促素刺激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皮醇(Cortisol)。當身體有壓力時,腎上腺皮質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皮醇,幫助身體應付壓力。如果下視丘、腦垂腺或腎上腺出了問題,使得腎上腺皮醇的分泌增加,便會發生庫欣氏症候群。

陳涵栩表示,大部分庫欣氏症候群患者皆有滿月臉、軀幹性肥胖、肌肉無力、背痛、高血壓、血糖增加、皮下容易瘀青、以及腹部暗紫色條紋等。女性患者可能有月經不規則、體毛增加之現象,臨床表現因人而異。

庫欣氏症發生率極低,每百萬人口每年有10個病例,大部份在20至50歲之間發病。陳涵栩表示,庫欣氏症發病原因可分為內源性及外源性兩大類,台北榮總最新引進的皮釋素(CHR)刺激試驗,搭配下岩樣竇抽血採樣(BIPSS),可精準判別腦垂體庫欣氏症候群,或因其他腫瘤造成的異位性庫性欣症候群,找出影像檢查無法發現的腫瘤正確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