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出現盲點時,很容易感到挫折而舉足不前。(圖/免費圖庫pakutaso)
文/石田淳
為了要成為高手,在不斷練習時,會遇到一個最大的障礙,那就是「負面思考或情緒」。大多數人在真正成為高手之前,或是已經愈來愈厲害時,常會受到自己的負面思考或情緒影響,而受到挫折。這在專業上稱之為「認知扭曲」。
精神科醫師亞倫‧貝克(Aaron Temkin Beck),及其弟子大衛‧柏恩斯(David D. Burns)所提倡的認知學說。柏恩斯認為,若是人們抱持著以下介紹的10種思考方式,就會對現實有錯誤的認知,容易產生負面的思考或情緒。
你屬於哪種思考方式呢?請根據下方的確認清單,來自我診斷一下吧!
確認清單:10 種認知扭曲的類型
一、二分化的思考:非黑即白,不是零分,就是一百分的極端思考。
二、以偏概全:沒有充分的根據就妄下結論。
三、心理過濾:看不見好的,只看得到壞的。
四、負面思考:做得好的是「僥倖」,做不好就覺得「果然是」。
五、妄下定論:悲觀看待人心或未來。
▲悲觀思考,會侷限自己的潛力。(圖/免費圖庫pakutaso)
六、誇大或貶低:失敗時將失敗看得很嚴重,成功時則認為實際上沒有多成功。
七、感情用事:自己的情緒上是這樣想,就認為一定是如此。
八、應該化:將所有事務都認定為「應該」(Have to)的模式。
九、亂貼標籤:只根據某一方面的事就對所有事情下結論。
十、個人化:不是自己的錯,卻認為是自己造成的;不是他人的錯,卻認為是他人造成的。
10種認知扭曲的類型中,最大障礙就是「應該化的思考模式」
若是高手,就不會有這些錯誤認知,他會經常控制自己的思考和情緒。在這10種認知扭曲的類型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應該化的思考模式」,也就是面對事情時,都認為「應該、不得不(Have to)」。或許有人認為,「應該、不得不(Have to)」的思考模式,感覺上很有責任感,是一種很好的思考模式,不是嗎?
▲「明知道要做」,內心卻很抗拒。(圖/免費圖庫pakutaso)
其實,這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從結論來說,如果習慣將事物思考成「Have to」,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做不好。原因是練習不會持久。
人們的行為是由大腦這個「司令塔」來指揮的。然而,大腦不是忠於「你的思考=腦中的聲音」,而是忠於「情緒=心的聲音」,會視心的聲音為指令,向全身發出號令。
在「Have to」中,隱藏著更深的情緒含意:「其實不想做⋯⋯」
「(心裡的聲音:其實不想做),但還是得工作。」
「(心裡的聲音:其實不想做),但還是得讀書。」這類的狀況。
因此,你的大腦就會忠實地反映出「原來心裡是很不想要的!」你一定認為,大腦是一個複雜又聰明的器官。但是,大腦只是對於你的情緒,表現出單純又直接的反應。因此,大腦會對身體發出這樣的指令:「喂,聽好!其實心裡好像很不想要做。所以馬上停止吧!」這就是你不會持續練習的理由。
讓人們行為改變的理由只有一個。因為很開心。
因此,當我們開始著手某項事務時,如果將「應該、不得不」(have to)轉變成「想要」(want to),就會開始行動,而且能夠持續。
本文摘自《行為科學的魔法》/ 石田淳(社團法人行為科學管理研究所所長)/如果出版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