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末期失智難善終 氣切、管灌樣樣來「僅1.6%進安寧」

病床,老人,住院。(圖/達志/示意圖)

▲台灣失智難善終,氣切、管灌樣樣來「僅有1.6%進安寧」。(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陳炳仁醫師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台灣失智患者生命最後一年,接受管灌餵食、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心肺復甦術急救及洗腎之比率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呼籲衛福部應積極提昇社會大眾及醫療人員對末期失智之認識,推廣以舒適為目標的安寧緩和療護,提供失智家人好品質的照顧及善終。

陳炳仁醫師分析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台灣失智患者生命最後一年,高達7成接受過管灌餵食、6成曾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及呼吸器治療,3成曾執行心肺復甦術急救,近2成仍在洗腎,比率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在亞洲國家中也偏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末期失智需要安寧緩和醫療。(圖/失智症協會提供)

▲陳炳仁醫師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台灣失智者接受心肺復甦率遠高於其他國家。(圖/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經校正年齡、性別及共病因素後,失智病人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呼吸器治療及心肺復甦術急救的風險是癌症病人的4倍以上,這些治療幾乎集中在過世前一個月,在接受急救與維生處置後,失智患者並沒有因此順利存活,反而是在生命終點受盡折磨。

陳炳仁表示,既使台灣健保從2009年開始將失智者納入安寧療護服務對象,至2013年底為止接受安寧療護的失智者僅佔總人數的1.64%,其中很多人是因為同時罹患癌症才會接受安寧療護。這項研究代表著國人與醫療體系中,對比癌症較不能接受失智症是個會導致生命末期的重大疾病,因此傾向積極救治。

失智症,老人。(圖/達志/示意圖)

▲失智症到了晚期,經常會出現肺炎、骨折等共病。(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陳炳仁表示,失智症到了晚期,經常出現肺炎、骨折等共病,最常見的奪命因子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但健保收案標準太嚴格,導致臨床人員不敢幫他們收入安寧醫療,呼籲健保署可參考由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共同編撰的「失智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指引」重新訂標準,讓失智患者也能被收入安寧醫療。

病人自主權利法即將在明年上路,陳炳仁也呼籲,失智者可以在自主理解與決策能力喪失前,儘早預立醫療決定,自己決定到了生命的末期是否要插管、急救,讓家人與醫療團隊能尊重其自主意願使其安詳善終。

台灣也應提升社會大眾與醫療人員對失智症晚期真實樣貌的理解,從而改變對於人工營養與水分、抗生素治療、症狀控制等面向的認知,做出睿智的醫療照護選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