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骨折歷史,未來罹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增高。(圖/取自pakutaso網站)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今年66歲的王女士仍身手俐落地爬樹收成栗仔,沒想到一次採收時順道整理枯枝,竟意外跌落受傷,導致無法行走,經由家屬送往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後,發現腰椎第一、第三節有壓迫性骨折,並發現罹患骨質疏鬆症,在住院以藥物治療後,目前已恢復行走能力。
骨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表示,骨折病人多數伴隨骨鬆,王女士雖然從小就會爬樹練就矯健身手,卻有年長、女性、體重過輕、骨質密度又在-2.5以下等多樣骨鬆風險因子,一旦跌倒就容易產生骨折,需休養一段時間,如發生嚴重的骨折需要手術,若長期臥床則會引起褥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列出十項罹患骨鬆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長、女性、體重過輕、是否有骨折病史、家族史、日曬不足,以及服用類固醇、賀爾蒙、抽菸、喝酒,還有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素之疾病。
▲謝明宏醫師表示,骨頭中的造骨及蝕骨細胞會隨著年齡變化。(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謝明宏醫師表示,骨質密度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T-score(T值)做為診斷標準。如果T值≧-1,屬於正常的骨質,若在-1到-2.5就代表骨質的流失,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他指出,65歲以上的女性及70歲以上的男性應注意骨鬆問題,而65歲以下有骨鬆風險因子的民眾或停經婦女,也要留意骨質密度。
謝明宏醫師說,骨頭中的造骨及蝕骨細胞會隨著年齡變化、藥物或其他問題導致平衡改變,進而產生骨質疏鬆症。在30歲以前骨質達到巔峰,30歲後骨骼隨年齡增長,則出現自然老化,使骨骼變得不緻密,而女性的骨密度原本就較男性為低,加上停經以後沒有賀爾蒙的保護,骨質大量流失,也因此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謝明宏醫師指出,民眾可上網google輸入「FRAX」,進入世界衛生組織開發之骨折風險評估工具網站,輸入要求的資料,即可算出未來十年內發生骨折的機率,若骨折風險大於20%,或髖關節骨折風險大於3%,就可到醫院尋求醫師協助。此外,想了解是否有骨鬆,也可至醫院進行抽血、電腦斷層、骨密度等檢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