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示意圖。(圖/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在戀愛中,我們總是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喜歡上一個人,以及對方為什麼會喜歡自己。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當然包括外貌、才能、人格等,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相似性、互補性、熟悉性、相互性等。
針對相似性,「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的一篇文章指出,我們更喜歡和與自己具有某種相似特徵的人待在一起,這樣會讓我們獲得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表現為雙方總會有說不完的話題、彼此更容易理解對方等。
而關於互補性,文章解釋,在面對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事物時,我們總是希望能夠找到依靠或寄托,如果兩個人都能從對方身上找到這種依靠或寄托,那麽這兩個人的互補性就比較強,依賴程度也就比較高。
▲情侶示意圖。(圖/CFP)
至於熟悉性,如果避開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們往往更容易對自己比較熟悉的人產生好感。文章指出,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讓4位特徵基本相似的女生參與某個有200位學生的班級會議,參與次數分別是0次、5次、10次、15次,而且她們都沒有透過語言、動作等方式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最後心理學家將這4人的照片展示給學生,並要求學生針對4人的吸引力進行評分,結果參與班級會議次數最多的女生獲得了最高評價。
針對相互性,文章則解釋,愛情是具有相互性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們通常會喜歡那個能讓我們產生好感的人,而當我們對某個人產生好感時,對方外貌上的不足之處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弱化,最終我們會覺得對方非常好看,這種好看也會讓我們繼續產生好感,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同時我們也更傾向於對那個喜歡我們的人產生好感,尤其是當我們的自我評價較低時,這種「喜歡他人的喜歡」的心理將變得更加強烈。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