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報6歲兒吐血逼照胃鏡 母得「代理孟喬森症」變虐童狂

▲謊報6歲兒吐血逼照胃鏡,母得「代理孟喬森症」變虐童狂。(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東森新聞)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弟弟真的有這麼多病嗎?」一名30多歲的母親經常帶6歲的兒子求診於各大醫院,每次主訴咳血、吐血等重症,但經胃鏡、內視鏡檢查,卻發現一切正常,在看了5、6次後,醫師驚覺問題可能出在母親身上,轉介精神科醫師鑑定,果然診斷出代理孟喬森症候群,被強制治療,也通報婦幼保育專線113請求協助。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黃璟隆表示,兒少虐待的形式主要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像這種「大人精神病、小孩受苦」的就屬慢性兒虐的一種。因為台灣兒科醫師被訓練成只要媽媽提出病症,醫師就會檢查,讓他在小小年紀就受到胸部X光、鼻腔竟、胃鏡等不必要檢查,對身體傷害很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黃璟隆。(圖/記者嚴云岑攝)

黃璟隆說,兒虐案件主要發生在同居關係、有藥癮、毒癮、性虐待的家庭上,以林口長庚為例,一年約有500個通報案例,但僅有20%為真正的兒虐案件。在成立的案件中,急性與慢性分別佔1成與9成,前者被送醫時通常已性命垂危,後者雖沒有即刻的致命傷,卻多有菸頭燙傷、重複就醫、不停哭鬧、外觀很瘦等特徵,讓第一線醫事人員有所警覺。

福部心口司今(1)日上午舉辦「105年兒少保護小組品質成效獎」頒獎活動,表揚在受虐兒少保護通報與處置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醫院。司長諶立中表示,2015年共接獲5萬3860件兒虐通報案,雖然真正成立的只有1、2成,但平均每10分鐘就有1位疑似受虐兒產生。

▲心口司司長諶立中。(圖/記者嚴云岑攝)

諶立中說,通報案件的增加,除了受虐兒增加外,與全民通報意識提高也有關係。衛福部自2014年成立兒少保護組以來,已從原本試辦的6家醫院,擴展到一縣市一家兒保小組的的目標。

黃璟隆也提到,兒少虐待最重要的不僅是提供完善照顧,還要找出潛在危險因子,及時介入、輔導,才能避免更多受虐兒存在。因此,他呼籲社會大眾可以盡量當個「雞婆」的人,透過鄰里間的互相關心,若半夜時常聽見孩童哭鬧聲等,也可以打113通報,避免兒少虐待的憾事發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