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皮入骨...沈默殺手褥瘡呈「錐子狀」 每年約奪萬人命

▲長期臥病褥瘡易上身,最少2小時需幫其改變一次姿勢。(圖/示意圖/東森新聞)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褥瘡」是行動不便患者的重大通病,這些患者以老人居多,在高風險族群中,許多人又因罹患中風、失智症不善表達,5~27%患者被發現時,情況已十分嚴重,還有可能合併敗血症、骨隨炎等致命性的病發症,死亡率比一般住院患者高出4倍。新光醫院整型外科林上熙表示,褥瘡有如「沈默殺手」,若家中有長輩長期臥病在床,最少每隔2小時便須幫其改變姿勢,才能避血管受到長時間的壓迫、壞死,造成褥瘡的發生。

林上熙說,褥瘡主要發生在身體的背部、尾椎與腳跟,雖然褥瘡產生會因受力的方向與時間有所不同,但從表皮到組織內部,通常是呈現「錐子狀」。褥瘡的產生總共分為4級,淺層的1、2級的傷口多在皮膚表層,但若長時間未處理,經過1~2個月可能就會深入肌肉與骨頭,上述組織因少了皮膚保護,細菌直接入侵,導致罹患敗血症、骨髓炎的機率大為提高,有些情況穩定的患者,還可能因再度入院,感染肺炎不幸喪命,而台灣地區每年因褥瘡死亡的人數,約有數萬人之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褥瘡是長期肢體活動不良、臥床、意識不清楚、有糖尿病或皮膚脆弱、體力衰弱的病患常見的問題,林上熙以「趴桌午睡」做比喻,循序解釋褥瘡的形成。他說,如果把頭枕在手臂上超過2小時,手便會感到麻麻的,若超過6小時,便會失去知覺,若此時還未移動,內部組織因長時間受到壓迫,便會發紅、發黑,最後還會破皮流血。

為了避免長期臥床患者受到褥瘡折磨,造成家屬負擔,林上熙醫師提醒,褥瘡在傷口形成前,多會出現皮膚發紅、30分鐘不消褪等症狀,此時就需儘早就醫治療。目前針對褥瘡的治療共分2種,若患者身上已有明顯傷口,則需以手術清除瘡部再縫合;若無,則可透過良好的擺位或皮膚保養改善,也可使用減壓氣墊床墊,提升居家照護的品質。

▼曾有受刑人因延誤就醫,身上「褥瘡」深可見骨。(圖/東森新聞)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