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類在44歲、60歲容易出現「斷崖式衰老」,體力不如從前。(示意圖/達志)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老化是人體不可逆的生理過程,急診科醫師張適恆引述研究發現,人類在44歲及60歲時容易出現「斷崖式衰老」現象,人體會脫離原來的老化速度、突然加速,導致身體機能在短時間內同時減弱,其中更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風險,甚至是死亡率,會翻倍上升。而背後的元凶之一,可能是環境汙染物-塑膠微粒。
醫師張適恆在個人YouTube頻道分享影片指出,臨床上看到許多人在40多歲時,突然感覺到自己的體力退化得很快、運動能力不如從前、睡眠品質也變差,且還會莫名感到沮喪,懷疑自己進入更年期而求診。怎料一做檢查,不只荷爾蒙沒有太大變化、身體各項指數也無異常,小心你很可能已進入斷崖式衰老。
張適恆表示,以現在醫學檢驗的精準程度,只能檢查出器官生病,卻無法看器官衰老,必須進一步從相關症狀進行綜合評估,判斷其是否正在發生。他提到,衰老往往要比生病提早數年,所以判斷衰老的出現並且阻止它的進展很重要。
▲不只是外貌與體力的衰退,罹患癌症風險也翻倍上升。(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張適恆接著引述史丹佛大學於今年8月所發表的研究,分析13萬5千多個人體內的分子或微生物,結果發現其組成會在44歲及60歲這2個年紀出現重大轉折,往比較不利健康的方向發展,進而推測這2個年紀剛好就是人體出現加速衰老的時候。這種加速型老化不只造成體力與外貌上的變化,就連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甚至是死亡率,也會隨著不正常的老化翻倍上升。
提及引發此現象的原因?張適恆分享今年10月南韓科學家所做的研究,發現造成斷崖式衰老的元凶之一,可能是塑膠微粒,就是被丟棄的塑膠垃圾所致,它們經過環境分解成直徑小於5mm的碎片,其特性會持續分解、繼續變成奈米塑膠微粒,容易隨著腸胃道、呼吸道,甚至是皮膚進入人體,並且堆積在人體中不容易排出去的地方。
▲塑膠微粒被認為是造成斷崖式衰老的元凶之一。(示意圖/綠色和平提供)
張適恆表示,過往醫學界普遍的觀念認為,塑膠微粒並不是具有高活性物質,堆積於體內應不至於造成太大傷害,但韓國研究發現,當老鼠被餵食塑膠微粒後,這些碎片會跑進脂肪裡,進而引起「脂肪生成不良」,加速牠們老化。這現象類似肥胖,進而會發生一連串的發炎及老化相關的變化,所以千萬別小看塑膠微粒引起加速老化的現象,很多人體證據顯示,這種易令人忽視的小粒子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想要有效減少人體對塑膠微粒的攝入,以遠離癌症與老化的風險。張適恆建議,日常中一律過濾飲用水,不只是喝的水,也包括炒菜、煮飯用水;吃海鮮不要連消化道一起吃,一般吃魚會去除內臟,主要是帶殼海鮮,如文蛤、牡蠣、淡菜等,不想吃下過量塑膠微粒,盡量選擇食物鏈底下的小魚食用,吃蝦也要避免吃蝦頭,蝦線(腸泥)要去掉。
此外,張適恆也提醒,家中地板要經常保持乾淨,因附著塑化劑的灰塵在經過擾動後,可能隨著呼吸道進入肺部,容易在體內繼續分解變成更小粒子而深入人體,構成健康威脅;最後則是要避免塑膠包裝、不要用塑膠容器加熱,不只會滲漏塑化劑,更容易脫落小塊塑膠及塑膠微粒,呼籲民眾平時外食要自備容器、盡量不要使用一次性容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