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分兩種 紅、腫、癢「持續超過6周」是分辨關鍵

▲▼紅、腫、癢持續超過六週恐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醫籲及早就醫與治療。(圖/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紅、腫、癢持續超過6周恐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醫籲及早就醫與治療。(圖/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每到秋冬等天氣變化時節就容易發生、症狀加劇。醫師指出,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當症狀反覆持續6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然而不少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延遲就醫反而讓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1至2周內消失;至於慢性蕁麻疹症狀會反覆持續超過6周以上,而且病程往往較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1年。據統計,台灣高達16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 ,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高兩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陳俊賓指出,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 ,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

陳俊賓説明,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

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陳俊賓分享,臨床也常見有患者因為慢性蕁麻疹搔癢,不自覺去搔抓病灶,反而抓破皮膚引發慢性濕疹,兩種疾病共同出現。

▲▼皮膚科醫學會LINE@ 一站整合「國際通用 UAS7 蕁麻疹檢測表」、 「蕁麻疹治療共識」等衛教資訊。(圖/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皮膚科醫學會LINE@ 一站整合「國際通用 UAS7 蕁麻疹檢測表」、 「蕁麻疹治療共識」等衛教資訊。(圖/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卓雍哲強調,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7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36% ,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是關鍵。

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第一線用藥,若治療效果不彰,也可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

▲▼ 患者可藉由蕁麻疹資訊站LINE中「蕁人啟示」互動,即時了解治療控制狀況。(圖/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 患者可藉由蕁麻疹資訊站LINE中「蕁人啟示」互動,即時了解治療控制狀況。(圖/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