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今年8月熱傷害比去年多6成。(圖/記者游瓊華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高溫不斷,熱傷害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8月份因為熱傷害送醫人數總計716人次,比去年同期8月增加超過6成。對此,醫師提醒,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即時治療,肌肉破壞的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是嚴重的急性腎衰竭。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今年8月總計有716人次因熱傷害送醫,比去年8月的442人次,增加了61%;統計人次中包括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的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的影響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現象,恐造成腎臟損傷。
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若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
在高危險群方面,包括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
謝至同提醒,為降低熱危害帶來的身體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