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3大排毒通道」! 失常警訊曝光

▲▼多汗症,流汗,濕熱,夏天,爆汗。(圖/視覺中國)

▲排汗是身體排除代謝廢物的通道之一。(示意圖/視覺中國)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而「排毒」一詞也成為大家最常聽聞的做法之一。不過,中醫師葉茁聖指出,不論在傳統醫學或現代醫學中,並沒有排毒這名詞。他說,人體透過汗水、尿液及糞便將不必要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一旦3大路徑失常,代謝廢物堆積在體內就會造成傷害,而人體此時會發出警訊,以各種不適症狀表現告訴主人需注意健康了。

陽明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葉茁聖指出,既然「毒」可簡單定義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無法正常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就成為所謂的「毒」。而人體的3大排毒通道就是排汗、排尿與排便,可以每天檢視自己大、小便的狀態與頻率,以觀察身體的排毒機制是否正常運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尿液看健康:

葉茁聖以成人為基準,在沒有大量喝水或是攝取咖啡因的前提下,正常排尿頻率落在每天5~8次,2~3小時一次。如果超過8次,或是間隔不到2小時,即可視為「頻尿」,需要多加注意。此外,在觀察頻率的同時,若在排尿過程中感覺不適,像是下腹或尿道有疼痛感,或是排尿不順暢、總覺得排不乾淨,表示排尿路徑出問題,常見原因為尿道、膀胱發炎或是攝護腺肥大。

葉茁聖接著說,正常尿液顏色大多呈現透明或淡黃色,這是因為有腎臟分泌出來的尿色素。水分攝取過多顏色就變淡,反之當攝取過少或發汗多時,顏色就會較濃。有些食物也會影響尿液顏色,例如吃了較多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尿液會呈亮黃色;富含β-胡蘿蔔素(紅蘿蔔、地瓜),與維生素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的食物,尿液則會偏深黃或橘色。一旦發現尿液呈現混濁或褐色,建議盡早就醫檢查。

▲桃園市葉姓男子去年5月起至9月間,在中壢區某公司女廁置物架上私設針孔攝影機偷拍女同事如廁,其中林姓女子驚覺自己成為女主角後怒告葉男妨害秘密。示意圖(圖/視覺中國CFP)

▲狀態良好的便便必須符合褐色、條狀、持續性地排便3條件。(示意圖/視覺中國)

從糞便看健康:

葉茁聖表示,良好的排便狀況必須達到3條件:

1.顏色:淺褐色或褐色
2.成形:柔軟、條狀
3.頻率:有持續性

葉茁聖說明,顏色若是褐色以外的糞便都需要注意,雖然猶如尿液可能因為食物而呈現不同顏色,但若非褐色的糞便持續一段時間,尤其是黑得像柏油,也稱為「瀝青便」,很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務必尋求醫師協助判斷。再來,糞便形狀也可得知腸道是否健康,若形狀像羊屎便一顆一顆的屬於便秘型;腹瀉型則多以軟泥、水狀表現。

最後要談排便的頻率,葉茁聖說,不少人認為「每天都要排便才正常」,其實不正確,因影響排便頻率的因素非常多,像是進食量、飲食內容、飲水量等。醫學上,通常超過3天沒大便,或1週排便少於3次,才會認定是便秘。排便頻率關鍵在於持續性、是否有規律,只要排便時無須費力,糞便顏色、形狀皆於正常範圍,則不必擔心。

從排汗看健康:

葉茁聖表示,出汗是人體重要的排毒代謝方式,最主要是藉由汗水散熱而維持正常體溫。因此,如果皮膚表面長期少汗或完全無汗,或有冷汗、盜汗,或是臭汗、黃汗等狀況,都屬於異常流汗現象。要特別留意的是,健康的人即使流汗,手心應該是乾燥狀態,若發生局部汗腺過度亢奮的生理現象,也屬於異常狀況。

養好「排毒」系統,從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

1.排尿

不憋尿:長期憋尿的人,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患有高血壓的患者,若憋尿血壓也會飆高。
喝足水:讓尿液保持清澈、淡黃色。

2.排便

多纖維:可把膳食纖維想像成糞便的骨架,讓糞便成形,水分也要攝取充足排便才會順暢。
益生菌:助養出好菌,改善腸道環境。

3.排汗

勤運動:每天半小時至1小時的運動以增加排汗量。
電解質:運動完必須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在溫水裡加一點鹽,劇烈運動後以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喝一口水,間隔10分鐘再喝一口)補充水分。

▼每個穴位按壓持續3~5分鐘,或按摩30下,一天1~3次,有痠脹感即可。

▲▼人體「3大排毒通道」! 失常警訊曝光。(圖/馬光診所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