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梅毒淋病增!2族群「上升約2成」最明顯 預防方式一次看

▲▼男女,床,腳,性愛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性行為時要注意自我保護,避免性傳染疾病。(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國內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疾病有增加趨勢!根據疾病管制署監測顯示,去年整體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前年相比分別上升2%與3%;其中增幅最多是15~24歲的年輕族群以及女性,去年梅毒的新增個案分別比前年上升約20%,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

疾病管制署說明,梅毒和淋病都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的性傳染病。我國去(2023)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前年相比分別上升2%與3%;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國內在去年解封新冠相關管制措施,人流增加可能有所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增加情況在年輕族群更為明顯,疾管署統計,去年15-24歲感染梅毒1,480人,較前年的1,239人上升19%;淋病2023年2,783人,較2022年2,594人上升7%,「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監測顯示,女性梅毒2023年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女性淋病2023年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

疾管署指出,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此外,孕婦感染梅毒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

至於淋病,疾管署表示,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

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

孕婦除了透過定期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感染先天性梅毒風險;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意指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重複感染),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