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嬤跌倒3次!「憂拖累家人」不想活 長者憂鬱3原因難診斷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今(31)日舉行「憂鬱症與老人照護」研討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今舉行「憂鬱症與老人照護」研討會。(圖/記者張乃文攝)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憂鬱症在高齡者中的盛行率高達16.7%。心健司長陳亮妤指出,長者憂鬱症常因視為老化現象、疾病污名化及與失智症症狀相似而被忽視,而在65歲以上長者輕生原因,以「慢性化疾病問題」上升至第二順位。學者分享,先前遇過一名個案因為本身的疾病而出現憂鬱傾向,對於長者的預防,更應採取減法非藥物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科教授蔡尚穎分享,先前有一名94歲已婚女性,本身家境優渥,與丈夫、兒子及媳婦同住,原本因為心臟疾病會固定就醫,平時也有到公園散心或社區唱歌等習慣,但後續因骨質疏鬆而出現腰痛等問題,注射某些藥物後,開始全身無力、導致在家跌倒三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尚穎說,個案因身體不適做了許多檢查,同時怕自己再次跌倒,穿了尿布,導致臥床時間增加,也有了「擔憂連累家人的情緒」。他提到,憂鬱的情況讓個案入睡困難,也造成食慾下降、體重少了4公斤,甚至出現不想活的念頭。

蔡尚穎認為,長者憂鬱更著重預防非藥物治療,採取減法而非加法的用藥策略,優先移除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如:孤單和缺乏情感支持,並強化保護因子,像是擴展社會網絡和培養興趣愛好。他建議促進和增加健康行為,包括保持適當的睡眠、合理飲食和適量活動,並強調有規律的日常活動時間,穩定人際社會的節奏。

陳亮妤說,衛福部統計,20多年來,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65歲以上為最高,前三順位原因包括「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慢性化疾病問題」等。而憂鬱症在高齡者中的盛行率高達16.7%,但常因視為老化現象、疾病污名化及與失智症症狀相似而被忽視。未及時治療可能演變為失智症。

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指出,社會對憂鬱症仍存有偏見,許多輕度患者誤以為只是心情低落而忽視就醫。他強調,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有些人因慢性病或重症導致憂鬱,也有因憂鬱症引發其他身心不適的情況。若親友出現情緒或行為異常,如頻繁嘆氣、對事物失去興趣、長期足不出戶等,應提高警覺並協助就醫並建議以陪伴和傾聽的方式應對。

.ETtoday新聞雲提醒,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