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台灣乳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一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首位,門診中,發現不少年輕病人因警覺性不足而延誤治療時機,醫師提醒民眾,乳癌和其他癌症比較起來,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最高;愈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愈好,病人應以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
▲乳癌是女性健康隱形殺手,早期發現治療,才是對抗乳癌最重要的方法。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郭雨萱指出,縱觀這20年來,國內乳癌的發生率年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從1995年的28.46,增加為2009年的59.91;至於死亡率,多年來一直維持在約11%。
鴕鳥心態 延宕時機
比較特別的是,相較於西方國家的乳癌,台灣的乳癌病人有「年輕化」的趨勢,國人乳癌診斷年齡的中位數介在45至49歲之間,遠小於西方國家的70至74歲;台灣小於40歲以下的乳癌病人比例為16.6%,美國則是8%。
在門診經常會遇到女性病人,因為不了解乳癌篩檢的重要性,導致來求診時已經是晚期的疾病。更甚者是有些病人因為認為乳癌是不治之症,而有鴕鳥心態遲遲不願就醫,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郭雨萱醫師(如圖)指出,相較於西方國家的乳癌,台灣的乳癌病人有「年輕化」的趨勢。(圖片/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基因表現 找出問題
目前乳癌可依據基因表現大分為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管腔細胞B型(Luminal B)、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過度型(HER-2+)、基底細胞型(Basal-like)及正常乳腺亞型(Normal-like)。
在這幾種乳癌亞型病人中,預後最好的是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而預後最差的是基底細胞型(Basal-like),這群病人大多是雌激素受體(ER)、動情素受體(PR)與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都是陰性,也就是俗稱的「三陰性乳癌」。
不同種類 治療多元
針對不同種類的乳癌,治療的方式也會大不相同,舉例來說,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的病人,因為是雌激素受體(ER)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所以治療上可以使用針對雌激素受體的抗荷爾蒙藥劑,有些病人甚至可以不需要傳統的化學治療。
而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過度型(HER-2+)的乳癌病人,治療上則可以選擇針對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的標靶藥物如賀癌平(Herceptin)等藥物。
▲醫師強調,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量身訂做是效果最大、傷害最小的治療方式。
基因醫學 量身訂做
以最近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為例,就是因為自己帶有缺陷的BRCA1 基因而預防性切除雙側乳房,甚至打算進一步預防性切除兩側卵巢。
研究指出,帶有BRCA1突變的女性,在70歲之前,有46%~85%的機率發生乳癌,有39%~63%的機率發生卵巢癌,兩側乳房切除大約可減少此類病人90%的乳癌發生機率,而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約可減少80%的卵巢、輸卵管癌發生機率。這種針對個人基因缺陷預先進行預防性治療,也是個人化醫療的一環。
醫師強調,目前癌症的治療日新月異,量身訂做是效果最大、傷害最小的治療方式;藥物並不是用最多就越好,也不是最貴的就是最好;隨著基因醫學、分子標記的進步,除了傳統的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檢測可以為病人選取最適合的治療。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