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由?他揭3條件:理性實現生命需要

▲獨立,女生,女人,女孩,一個人,登山。(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所謂的自由,就是實現愛、關係與智慧等品德。(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朴贊國 譯/陳思瑋

為什麼會逃避自由? 什麼是自由?

之所以透過比較人類和動物來探索人類的本質與欲望,是為了了解自由是什麼。如今自由為何的答案已經變明確了。通常我們認為自由是人隨心所欲的行為,或能選擇吃炸醬麵還是吃辣海鮮湯麵,但佛洛姆認為自由指的是人類能以健康的方式體現自己的生命需要,也就是用理性的方式實現生命需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句話說,所謂的自由,就是實現愛、關係與智慧等品德。因此,自由的人具有批判且獨立的理性,又是能愛他人,有德有理的人。相反地,不自由的人是被偏執和瘋狂所束縛的人,他們受偏執與瘋狂奴役,喪失自由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徹底隸屬於自己所崇拜的權威之下。

基於對人與自由的理性思考,我們現在要來探討近代人身上出現的「逃避自由」現象。

為什麼人類會選擇服從?

佛洛姆以納粹主義的興起與統治做為線索,探討了近代所出現的「逃避自由」現象。包括馬克思主義者在內的許多人,主要都從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來解釋納粹主義的興起,佛洛姆也承認,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是納粹主義抬頭的重要原因。然而佛洛姆認為,要正確解釋納粹主義的興起,除了要考慮經濟、社會條件外,還要考慮人們狂熱支持納粹主義的心理因素。

近代人從中世紀封建社會的不合理規範與身分束縛中被解放出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事都得自己決定,並對要自己的決定負責。於是,近代人認為自由是一種負擔,因而想將自己交給新的非理性權威。而佛洛姆所說的「逃避自由」指的就是這種心理傾向。

如前面所提到的,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並不僅只是消極意義上的「從傳統社會非理性規範和約束中解放出來」,自由具有積極意義,自由讓個人能實現自主—也就是完全實現自己的感官、情緒與理性能力。逃避自由是指人類放棄自主的成長,狀態退化成將自己交給非理性的權威。

但人類為什麼會選擇服從非理性的權威而不是自主性的成長呢?在資本主義中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人類想以算計的方式實現一己之私。然而如果抱持這種人類觀的話,那些深陷納粹主義、史達林主義等各種政治理念或宗教理念的人,他們為了民族、人民、國家和神,犧牲自我並自願服從權威的傾向就讓人完全無法理解了。

納粹主義並不追求自私自利與算計的理性,而是利用了近代人認為不存在或早已消失的非理性傾向。要理解納粹主義的興起,就不能忘記,除了追求自由外,放棄自由並選擇服從與受奴役的傾向,在現代社會中仍頑強地存在著。

實際上,自中世紀晚期以來,西方歷史就是一部個人從宗教與社會約束中解放出來的歷史。這種自由的歷史從文藝復興開始,如今應該已達頂峰。其實近代社會中也有些人在精神或情緒方面很成熟,過著自主的生活。

然而「擺脫中世紀束縛的自由」,並非總是以個性與自主理性的發展呈現,有些人擺脫了中世紀的束縛,卻逃避到比中世紀束縛更不合理的束縛之中,或是對彼此毫無興趣,傾向於只追求一己之私,這種情況在近代也是頑強存在著。佛洛姆便調查了從中世紀晚期開始的逃避自由現象,了解這種情況具體如何發生。

▲▼。(圖/方舟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不安到受不了時,念念佛洛姆:首爾大學名師講座,帶你遠離焦慮與孤獨,發現內在力量的紙上哲學課》/朴贊國/方舟文化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