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藥沒錢買」更殘酷!SMA病友曝「親生經歷」盼政府給更多治療機會

SMA病友和北榮神經內科周邊神經科的主治醫師蕭丞宗。(圖/記者趙于婷攝)

▲SMA病友施小姐和北榮神經內科周邊神經科主治醫師蕭丞宗。(圖/記者趙于婷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因藥物昂貴,導致不少病友有藥用不了。病友施小姐受訪時直言「有藥沒錢買」比「沒有藥醫」更殘酷,所幸自己等到了放寬給付,她也用自身經驗呼籲病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要主動諮詢醫師治療的可能性,更希望政府不要排除明明符合適應症的病友,要以醫學證據為考量,給予更多病友治療機會。

施小姐自述,小時候學走路和跑步都比同年齡孩子慢,且容易有蹲下後站立困難的情況,初期以為骨科疾病,家人發現治療無效,改看神經科,經檢查確診為SMA,但後來陸續諮詢中部與北部多家醫院醫師,在一句句「無藥可醫」的回覆下,只好被動接受,默默看著自己運動功能的失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更提到,「過去隱約知道好像有2000萬的治療藥物,但因為是天價,我就當這東西不存在。」施小姐的運動功能曾3次出現明顯的變化,第一次發生在大學時期,有段時間雙腳就像布丁一樣軟、無法邁出步伐,雙手也無法握筆寫字。

第二次出現在4年前,當時獨自到美國紐約實習,原本還能依靠助行器維持行動力,沒想到一次感冒後,運動功能出現巨大變化,一度只能躺在床上、完全不能動。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底,某天夜晚下班回家,為防止跌倒,雙手扶牆,但跨出大樓門口後,肌肉就像失去聯絡一樣無法控制,只能躺在地上,等著氣力一點一滴回到體內,再想辦法回家。

一次次面對突然的惡化,更讓施小姐「對治療不抱希望」,所幸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周邊神經科的主治醫師蕭丞宗相當「熱情」的鼓勵並積極協助,施小姐終於下定決心,給自己一次機會,申請健保給付用藥,終於等到核准的好消息。

蕭丞宗說,針對SMA,2016年後陸續有3種新興治療藥物出現,分別採背針、基因治療、口服藥等形式,透過影響SMN基因的表現,讓病患可以免於運動功能退化的恐懼, 同時持續穩定呼吸和進食功能,但因藥價高昂,病友過去根本有藥用不到,甚至要到海外尋求治療。

所幸年初健保放寬SMA藥物給付於青少年和成人病友,但仍有條件限制。蕭丞宗也直言,希望政府去思考現在的條件限制到底有沒有科學上依據,其實在國外並沒有這樣的限制,但台灣健保現制蠻嚴格,「治療明明在那邊,但沒辦法提供給病人,這對臨床醫師和病友來說都是蠻大的折磨。」
 

關鍵字: SMA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