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玩水染食腦變形蟲亡!專家曝「最危險關鍵」:蟲體不會主動接近

▲▼食腦變形蟲「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圖/翻攝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食腦變形蟲「福氏內格里蟲」(Naegleria Fowleri)。(圖/翻攝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北市一名30多歲女性到新北市一處室內親水設施玩水後,因感染「食腦變形蟲」死亡,由於情況非常罕見,也只是國內第2例,引發高度關注。對此,專家學者表示,會發生感染主要是「嗆水」,因為蟲體並不會主動接近,都是因為嗆水,就帶進鼻腔,然後入侵腦部,所以算是發生率非常低。

臺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副教授莊定武受訪時指出,寄生蟲有分「內阿米巴」和「自由生活阿米巴」,這次案例感染的是「自由生活阿米巴」,也就是不需要宿主,食腦蟲普遍存在很多的水體裡,在某些很偶然的狀況下,如「嗆到水」,就會剛好帶入體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莊定武進一步解釋,該蟲體存在很多自然界的水體,例如「湖泊、溪流」,食源就是自然界中的一些酵母菌或細菌,國外發生感染的案例也比較多,但其實蟲體是不會主動接近。

他舉例,美國發生的案例大多都是在湖泊,因為游泳會做「划水」的動作,會把一些底層泥沙翻起來,在泥沙裡的蟲體就會被翻上來,這時如果在玩的時候「嗆到水」,就會從鼻腔進入。

他也特別提到,以公衛方面來講,感染風險很低,但這10年發生病例卻有增加趨勢,這可能和氣候變遷和暖化有關,因為該蟲體可以活在25度~42度的水裡,也就是從溪流、泳池到溫泉的溫度,都可以活得很好,現在全球暖化,有可能讓該蟲體的活動範圍變得更廣泛,再加上天氣熱,民眾玩水的慾望會比較高,所以增加接觸的風險。

▲▼河,跳河,溪流。(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食腦變形蟲體存在自然界的水體中,如溪流和湖泊。(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一旦感染食腦變形蟲,致死率近乎100%。莊定武說,目前全世界大概100~200案例,存活不超過10位,主要原因是一旦感染後,病程很短,加上屬於少見病例,感染後出現神經病變和腦炎症狀,醫生第一時間不會想到是該病原感染,所以可能在診斷和檢驗過程中,患者就過世了。不過他也直言,目前的確也沒有標準且百分百有效的治療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該蟲體大多存活在自然界中的水源,所以像是室內泳池或玩水設施,其實使用的是自來水源,經過層層處理和經過氯消毒,應該是不會有蟲體存活的,但這次感染事件,患者玩水場域是在室內親水設施。

對此,莊定武說,因為感染罕見,所以相關的研究調查不多,如果是在室內感染的話,就要去檢查環境問題,因為依照一般泳池法規規範,投氯須符合標準,蟲體會進到室內游池一定有污染途徑,例如美國就曾發生老舊水管破掉,接觸土壤,因此污染到水源,所以相關單位要調查可能來源。

莊定武也提醒,依照國外案例比較多的經驗來看,感染多發生在年輕人或小朋友,因為最大風險就是到野外玩水,然後「嗆到水」,所以夏季炎熱玩水要特別注意,雖然感染風險不高,但只要在遊玩過程中嗆到水,就會有機會感染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