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人數比去年同期高1.6倍。(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近日台灣連日高溫,熱傷害頻傳!根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15日,因熱傷害就診累計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國健署提醒,熱傷害初期「皮膚會乾且發紅、體有熱感、心跳加快、體溫升高、呼吸加快,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農民等戶外工作者要時時注意預防熱傷害。
7月23日即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大暑前後幾天往往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根據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顯示,台灣年平均氣溫於過去110年(1911~2020年)上升約1.6℃,在四季分布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已增加至約120~150天,不僅臺灣熱,全球都在發燒,7月第一週全球均溫在一週內3次破紀錄,可能達到十萬年來最高的全球均溫。
以戶外工作者來說,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台灣農民族群約有100萬人口,許多農民在採收作物時,容易有忽略防曬、防熱的情形,時有日正當中務農發生中暑暈倒事件,顯現農民在田菜園間工作潛藏職業傷害危機,尤其目前正值夏季農作物收成時機,農民應做好「遮陽」、「補水」、「休息」及「留心」等4招保護自己免受熱傷害。
賈淑麗提醒,務農食藥戴斗笠、遮陽帽和太陽眼鏡,穿著長袖或袖套及攜帶毛巾等;建議每小時補充2~4杯(一杯約240c.c)的水分及電解質;下田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另也要多注意身體狀況及留意附近農友的情況,不適請立即休息,必要時需送醫診治。
另外,務農者也可多利用「樂活氣象」APP,了解所處田地的「熱指數」預報,彈性調整工作時間,若是為了趕時間採收一定得曝曬,也要注意減少太陽直接曝曬時間,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降低健康風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