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也面臨失能危機!醫揭中風恢復自理關鍵:把握6個月復健黃金期

▲▼響應世界腦健康日 台灣神經學學會呼籲各界重視腦部健康、遠離失能。(圖/記者洪巧藍攝)

▲響應世界腦健康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呼籲各界重視腦部健康、遠離失能。(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衛福部2021年統計顯示,全台失能人口達120萬人,其中有超過半數和腦神經疾病相關,又以腦中風為大宗,且約有4成的失能人口是20歲到60歲的青壯年。「積極復健是恢復自理關鍵」醫師指出,腦中風6個月內是復健的黃金時期,如果加以刺激、練習,9成以上病友可以達到最佳神經功能恢復狀態。臨床觀察,需要坐輪椅或者臥床的中重度失能患者,經過6個月的復健,約5成可以恢復至輕度失能,可以自己行走的程度。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林永煬指出,腦中風過去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三、四位,去年因新冠肺炎影響退居第五;此外,高齡者常見的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還有腦外傷、癲癇及免疫性腦神經疾病,皆可能引發失能情形,影響層面遍及肢體、語言、心智、感官,以及情緒管理等能力喪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榮總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說明,衛福部統計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已近120萬人,進一步細分殘障種類,有超過一半以上和腦神經疾病相關,分別影響心智或者肢體運動功能,且約4成失能人口是青壯年(20~60歲),讓這群人正值工作適齡階段就要面臨失能衍生的長照問題。

▲▼響應世界腦健康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呼籲各界重視腦部健康、遠離失能,台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圖/記者洪巧藍攝)

鍾芷萍指出,腦中風是腦神經疾病當中造成失能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在中風初發生後一個月,有6至8成的患者可能無法生活自理、需仰賴他人照顧,即便半年後也仍有5成患者存在失能危機。然而失能問題並非必然得消極承受或終身相伴的狀況,可靠完善的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等復健選擇,達到預防及恢復的效果。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職能治療師許庭嘉指出,患者常以為復健只是在訓練肢體的力量,事實上也同時在刺激大腦神經迴路及練習大腦與肢體之間的連結度。中風後壞死的腦神經細胞雖然是不可逆的,但周圍的神經細胞卻能在經過刺激或適當訓練後,產生新的突觸與其他神經連結,進而取代原先壞死的腦細胞功能,形成新的運作機能。

▲▼響應世界腦健康日 台灣神經學學會呼籲各界重視腦部健康、遠離失能,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職能治療師許庭嘉(左)與李昀珊(右)示範復健動作。(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職能治療師許庭嘉(左)與李昀珊(右)示範復健動作。(圖/記者洪巧藍攝)

許庭嘉進一步說明,腦中風6個月內的黃金復健期間內加以刺激、練習, 9成以上的病友皆可達到最佳的神經功能恢復狀態;研究顯示,盡早開始復健可以有較佳的效果,但也不代表6個月之後無法恢復,僅是速度比較緩慢。

以台北榮總為例,中風病患幾乎是48小時之後開始床邊復健,平均是中風後5天內開始;但更重要的是中風慢性期,進入返家回到社區時的復健照護。

鍾芷萍提到,臨床觀察,大部分患者在返家後繼續未能繼續復健,但實際上,如果是原本必須坐輪椅或臥床的中重度失能者,只要把握3至6個月的黃金期積極復健,以往經驗顯示約5成可降到輕度,恢復至拄拐杖甚至不用柺杖自己行走,生活功能相對較佳。鍾芷萍建議,患者至少一周復健三次,若家屬可以協助,也可考慮在家也配合執行復健,現在也有到宅復健服務可以申請。

林永煬強調,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該會響應今年由世界神經學聯盟訂定的主題「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呼籲大眾重視腦部健康,並關懷病友,協助遠離失能困境。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