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何種形式的懲罰,對於行為改變的效果都有限,甚至會造成傷害(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人問我,如果不能體罰孩子,那要怎麼懲罰孩子?還有人問,不能對孩子罰抄罰寫,那麼罰孩子跑步、半蹲,可以嗎?我突然意識到,多數大人仍依賴懲罰做為教養或管理孩子的手段。
但不論何種形式的懲罰,本身對於行為改變的效果,都是有限的,甚至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以下我簡要釐清一些關於懲罰的迷思:
(一)不體罰不只是不打孩子
體罰是透過加諸孩子身體上的痛苦,做為懲罰的手段。那不打孩子,用罵的,行嗎?當然也不行,加諸精神上的痛苦對孩子的傷害更深。當然,懲罰性抄寫也是變相的體罰,也是不宜。
(二)體罰的本質是暴力,本來就不被允許
你不會對一個成人做的事情,就不該對一個孩子做。體罰美其名是教養手段,但其本質就是暴力攻擊。在一個法治社會裡,對人他施暴是犯法的,為什麼教養孩子就可以?這個邏輯並不難明白。
(三)我只是適度體罰,應該沒有關係
你能忍受別人對你暴力相向,然後說:「我只是輕輕打一下,又沒關係!」嗎?不論言語或肢體的暴力,暴力就是暴力,不管輕重,都是暴力,根本就沒有什麼「適度體罰」。更何況,你能保證,今天只是輕輕打,哪一天在暴怒之下,就不會往死裡打嗎?我真的不敢保證!
(四)不體罰孩子,那還可以罰什麼?
別再迷信懲罰了!不只是體罰,任何懲罰的效果都很有限。懲罰短期內會讓孩子就範、不敢造次,那是因為「恐懼」;然而,如果孩子不怕了呢?除此之外,懲罰會讓大人忘記去看到,犯錯行為的背後有其原因,孩子可能是遇到困難了,可能是不知道如何改變,這需要大人的協助。
▲孩子犯錯時,別老想著如何懲罰孩子才不會再犯;而是如何協助孩子才能正向轉變。(示意圖/取自CFP)
(五)比起懲罰,犯錯的孩子更需要被協助與支持
孩子犯錯時,別老想著「如何懲罰」,孩子才不會再犯;而是,「如何協助」,孩子才能正向轉變。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更具體可行的策略;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行為反應的是其價值感低落、歸屬感不足,需要被看見與被支持。
而更多時候,我們可以「正向聚焦」在孩子沒犯錯、做得好、有進步的時候,具體地肯定孩子,同時鼓勵孩子表現更多良好行為。
(六)不懲罰不等於縱容,孩子仍得為其犯錯負責
犯錯的孩子都不需要付出代價嗎?不是的!不懲罰不代表孩子不需要為其犯錯負責,而是需要去承擔犯錯後的自然後果。像是,捉弄同學會招致同學討厭,如果想不被討厭,就得透過道歉去彌補,這就是捉弄同學這個犯錯行為的自然後果,孩子依然可以透過自然後果去學習與反省。
好的自然後果需要包括以下要素:相關的、約好的、尊重的以及合理的。這部分有機會再另外寫,不在此贅述。
(七)認同體罰,可能你也是體罰下的受害者
有人說:「我以前也是被體罰下長大,現在也沒有創傷呀?」你覺得自己很正常,不代表其他人都沒事,更多人是傷痕累累長大,這是一種常見的「倖存者偏誤」的思考模式。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首先,你真的確定你一切OK嗎?再來,如果小時候可以被善待,你仍願意被體罰嗎?許多人長大後都不願意體罰孩子,但在被孩子惹惱時,還是破功了,為什麼?因為,當你感到無能為力時,小時候從長輩那裡學來的那一套暴力模式,自動化地複製到孩子身上。
然後你會告訴自己:「沒錯,孩子還是要打才會聽話!」或者「憑什麼我以前被打得那麼慘,我的孩子就過得這麼爽?」壞掉的大人曾經都是受傷的孩子,但你可以選擇不要複製傷害在孩子身上。首先,承認自己壞掉了,然後努力把自己給修好。
這一點都不容易,這也是父母偉大之處。養兒育女實際上就是一條修行路,而在這過程中,我們也重新長大一次了!
本文經授權轉自:《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