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調查:不孕生殖議題「2成5和老公有關」 成女性負面情緒主因

▲▼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醫師引述一份台灣研究指出,夫妻開始備孕後若發現懷孕未如預期,接下來會經歷不孕症的覺察、行動、投入與解決期等四個階段。(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醫師引述一份台灣研究指出,夫妻開始備孕後若發現懷孕未如預期,接下來會經歷不孕症的覺察、行動、投入與解決期等四個階段。(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台灣人晚婚晚孕,人工生殖擴大補助即將屆滿2年,申請人數持續上升,迄今已經有7萬件次申請,計畫實施以來也誕生1萬多名寶寶。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公布大數據統計發現,網路上相關不孕症與生殖醫學討論,其中有2成5和老公相關,且其中近6成是抱怨情緒,醫師分析,男女雙方對不孕生殖的觀念有極大落差,備孕不同步恐成為求子路上的障礙。

該項統計指出,一年有高達34,000筆生殖醫學/不孕症的網路討論中,除基本的療程討論,高達1/4竟然與老公有關,進一步以常見的壓力、哭泣、不開心等關鍵字進行交叉比對,有近6成內容屬於負面情緒,包含檢查不主動、療程不積極、以及想提前結束療程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醫師陳美州引述一份台灣研究說明,夫妻開始備孕後若發現懷孕未如預期,接下來會經歷不孕症的覺察、行動、投入與解決期等四個階段,其中若出現「時間落差」與「溫度(/投入度)落差」,恐是拉長備孕夫妻求子時間的元凶。

▲▼生殖醫學社群關注度高,針對另一半(老公)態度的討論卻潛藏危機。(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生殖醫學社群關注度高,針對另一半(老公)態度的討論卻潛藏危機。(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陳美州進一步說明,該研究顯示,備孕中的女性較配偶提早發現不孕症(覺察期)與採取醫學行動(行動期),因此會提前安排醫學檢查。而男性則較常抱持順其自然態度,針對提前檢查一事較漠不關心。

此外,不論備孕或治療不孕,女性都是主要的行動決策者。研究指出,女性傾向積極尋求備孕或醫學資訊、比較各種治療方式。然男性通常是被動接受,或投入治療後態度不積極,其消極表現常引發女性的不滿情緒。而情緒與壓力的影響,恐會導致懷孕結果不如預期,反延宕求子時間。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醫師黃貞瑜表示,過去很多錯誤的觀念,常加深男女雙方對生殖力的知識落差。例如過度的生殖能力自信,不了解年齡的威脅。

▲▼生殖醫學成功率沒有你想像中高。(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生殖醫學成功率沒有你想像中高。(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黃貞瑜說明,女性在35歲後不管是生育能力或卵子儲備量都將開始急速下降,而男性的精子數量、活動力等也在34歲後開始減少。但是根據台灣第一份不孕症家庭調查顯示,30-34歲結婚的家庭第一次嘗試不孕治療的平均年齡為36.3歲。建議如果有備孕計畫,30歲開始就應該透過檢查釐清本身的生殖力。

另隨著年齡上升,生殖醫學成功率也會受影響,以小於35歲時的治療成功率來說,還有高達起碼33%,但超過40歲僅剩一半,42歲後更低於8%。

此外,不孕並非女性專利,男女雙方比例各占半數,黃貞瑜表示,一份國際研究指出,所有不孕症病例中大約有40-50%與男性有關 ,然在看診經驗中,仍常見男性對療程態度消極、不願配合檢查,或認為自己的任務僅在取精等被動表現。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黃貞瑜醫師共同出席3C原則助好孕衛教記者會,呼籲備孕民眾「溝通、檢查、有信心」。(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黃貞瑜醫師共同出席3C原則助好孕衛教記者會,呼籲備孕民眾「溝通、檢查、有信心」。(圖/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提供)

黃貞瑜表示,備孕或不孕治療都是長期抗戰,惟有夫妻雙方共同參與、互相體諒,才能降低雙方在「時間、溫度、知識」上的落差。調查指出,從伴侶身上得到更多支持是排名第二的成功因素。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人工生殖補助計畫實施以來總計誕生10,285名寶寶,兼顧母嬰健康的單胞胎率達88%外,單一植入與雙胚胎植入的比例更高達94%,僅次於紐澳。

魏璽倫呼籲,自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後更友善不孕症治療的夫妻,以妻子年齡未滿40歲者為例,生育單一胎次嬰兒過程中最多可補助6次。提醒備孕夫妻如有需求,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