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來臨,推估到民國120年,失智人口累積近46萬人。(示意圖/視覺中國)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國發會人口推計數據推估,民國120年失智人口近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人就有2人失智,該疾病所帶來的逐步退化因而衝擊整個家庭。神經內科名醫陳龍指出,欲降低失智症發生率,要「做好3件事」,其中運動可降低35%失智風險,他又最推薦「1走法」不只改善神經、血管功能,還能降低中風風險。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龍醫師在《健康2.0》頻道中衛教指出,很多長者隨年紀增長而開始忘東忘西,擔心自己是不是失智了?美國神經學學會期刊裡針對50萬人研究顯示,頻繁運動、多做家事及社交能有效降低失智症發生率。
一提到運動難免感覺壓力大嗎?陳龍認為可從「走路」開始,他建議步伐跨大一點,以掌握協調感,即使一開始肢體協調差,也能從小步小步慢慢走,關鍵在於有「動」起來,之後再逐漸加大步伐;另走路速度一定要讓心跳加速,呈現微喘狀態,「才算是有做運動」。
陳龍表示,運動時最好有人陪伴,一邊走路、一邊社交,除了訓練大腦也能互相激勵,才能走得更久更遠,多動一點以訓練肌肉協調感,同時還能改善神經、血管功能,避免失智的同時,就連中風機率也一併降低了。
▲想要預防失智,運動很重要,不知道從何開始,就先邁開雙腿「走路」吧。(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林義濱醫師曾指出,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不單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林義濱引述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失智症10大警訊」供大家參考,當發現家中長輩出現下列10大警訊時,應尋求專業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
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和地點的概念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
9.個性改變
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