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認為,一天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就足夠了。(示意圖/取自Pexels)
文/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想當塊會呼吸的肉,我需要耍廢的勇氣
身為行動心理師,我的工作有明顯的淡旺季,兩者間的收入差距超過十倍。可想而知,一般人在遇到淡季這種收入銳減的情況都很容易恐慌,我多少也會,但面對這樣的焦慮,這幾年我有了一個很好的應對方法,就是「耍廢的勇氣」。
這年頭人們太需要勇氣了,好像只要把所有「不好」的東西後面接上「的勇氣」,我們就能為自己舉起叛逆的大旗,跳脫那些被世俗定義為「好」的框架。只可惜看完了書、知道許多道理,生活還是老樣子,我們終究有太多太多包袱,希望自己不要被討厭、不要感情破碎、不要形象不完美,就更別提耍廢了,所以總是沒有真正的勇氣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但耍廢真的不好嗎?我們這就來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耍廢的勇氣」—
一天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夠了
我們總覺得一天之中要做很多事,才會過得有價值。如果在忙碌的一天裡完成一項任務,我們會很有成就感;但如果我們今天失業,或是宅在家裡毫無方向,我們會覺得自己很糟糕。你或許聽過有人說「停頓能幫助我們找到方向」,但落到自己身上時,往往只找到焦慮,擔心經濟、擔心健康,甚至擔心起國家。因此有時我們笑說,「就是太閒才會胡思亂想」,這句話真的挺有意思的。因為不想胡思亂想,所以一定不能讓自己太閒,可惜的是,打結的大腦不會因為你忙碌就不出來吵你,只有梳開這個結,才能真正享受悠閒。
在工作量很少的時候,我經常整天待在家,比起看書我可能更愛滑手機,可以重複滑FB和IG,滑到靈魂出竅,三不五時看到別人工作賺大錢,或是有各種卓越的產出,此時我不免會用我空洞的雙眼,望向自己肥肥的肚子。
我後來發現,行動是解決焦慮的好方法,一直滑手機可能會讓我潛在的不安感提醒我得做些什麼,於是我會去打開一本書閱讀一下,很多時候真的就是讀一下,看個兩、三章這樣就夠了;或者我會打開電腦打點文章、做點簡報;又或者整理房間、做些家事、去外面買點菜回來煮等等。
除了這些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之外,我也可能會送個飲料給朋友探班、跟很久沒見面的人聊聊天、吃吃飯,又或者跟年紀較小的孩子玩桌遊,增進人際關係的連結。有意義的事,一天只要有一件就夠了,但這不是在交功課,而是讓你看見自己,正在面對自我、努力成長中。
▲即便只是到外面買點東西,不用特地規劃一件大事,也可以好好享受一天。(示意圖/資料照)
整天完全沒動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叫做休息
雖然大家的嘴巴都喊著要休息,但如果讓你在家一個禮拜什麼事都不做,你受得了嗎?很多人會說:「那當然,我要睡給他爽。」但我相信你應該沒多久就會開始受不了,你內心的罪惡感會跑出來跟你說:「你還要混多久啊!你還有什麼事沒做啊!別人都在努力,你離別人越來越遠囉!」
二○二○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剛過年完,大陸就宣布延後開工,臺灣則宣布延後開學,假期突然變得好長,許多人必須居家隔離十四天,新聞上還出現有趣的畫面,一個國中的孩子想奪門而出,哭著跟媽媽說:「我好想上學啊,我想出去上學,我不想一直在家了!」孩子無聊到受不了,大人則更擔心未來,沒辦法藉這段時間好好休息,畢竟耍廢也是需要勇氣的。
假使你真的有段時間可以什麼都不做,請告訴自己:你不是什麼都沒做,至少你做到了「休息」這件事,這會讓你的未來更有動力,讓你擁有和自己相處的時間,表現也會更出色。請給看似耍廢實則在充電的自己一點肯定吧!
本文摘自《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你的存在,永遠值得被愛!翻轉厭世負能量,休息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王雅涵/方舟文化出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