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害怕和別人說話=有自信? 他點出1關鍵:處在負向循環

自信教練的培訓筆記

自信教練的培訓筆記 Mr.P 自信教練

專職教授自信,擅長以生活切入心靈、從感情勾勒哲理,由溝通洞悉人性,致力將自信、溝通、人生等看似無跡可循的課題,轉化為可供一般人輕鬆學習的方法,協助所有朋友跨越人生當中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活出幸福的人生。

▲工作,職場,開會。(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若在交談中,出現其他因素,反而會讓溝通的對象感覺有壓力。(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文/Mr.P自信教練

【不害怕和別人說話等於有自信嗎?】

某次一位學生(以下稱他為小明)和我請益說話的問題,因為他從事的是業務工作,我便請他自述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他給了很有趣的答案,他說「我不怕生,我不怕跟陌生人說話」。因為小明說出這句話時,臉上帶著不可名狀的微妙表情,我查覺到其中必有故事,於是我繼續問:「所以你現在沒有任何業績上的問題了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明先是一詫,接著說:「我覺得自己雖然不怕生,可是不太會表達,所以想要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我:「溝通永遠是需要精進的,你能覺察到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很棒,待會我們在課堂上會針對溝通做更細緻的操演,不過我想你同樣要注意的是你的心態,我認為你不是真的不怕。」

小明想了想困惑道:「不怕還有分成真假嗎?」我笑回:「有的,而且如果你是真不怕,那你甚至不會用不怕這兩個字來形容自己。」小明說:「可是我是真不怕和人說話,對我來說不管是陌生人,或不熟的朋友,如果需要我和他們說話,我隨時都是可以上前的。」

我:「這就是問題所在了,表面上看來你是『不怕』沒有錯,但是在你的不怕當中有一個『急』。」小明:「急是什麼意思呢?」我:「急指的是,你基於某些原因,可能是缺業績,可能是公司給你的壓力,所以你想趕快成交,因此你急了。」

小明:「那這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嗎?」我:「問題在於,你會不自覺給客戶施壓,言語中會帶著步步緊逼對方的壓迫感,甚至在互動交流中表現得不耐煩,這些都會影響到你的溝通,而更可怕的是,作為當事人你很難自覺到這些東西,你會專注在技巧的改善,但你改到某個階段時會碰到瓶頸,那道瓶頸就是我談的心態問題。」

由於當天的課程主題是溝通,我請小明先專注上課,但也不可輕忽心態的問題,因為從他的言辭當中就可以觀察到,他對於自身的情緒覺察是「低覺知」的,而這是一個很危險的狀態,這對當事人的影響,將不僅是工作,也會牽連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比如說吧,小明一開始敘述自身的優勢是「不怕說話,不怕生」,這樣的用詞,乍一看沒什麼大問題,可是你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如果一個人總是用「不怕」作為來開頭來描述自己,那意味著他只是「不怕」,而不是「有自信」。
「不怕」和「有自信」之間是有距離的。

就如同「不胖」和「好身材」不是一回事,而且說到底,我們對身材的標準是可以用「不胖」來界定,但僅用「不怕生」來做為業務工作的支撐,足夠嗎?也因此,我才會說小明的不怕是「假不怕」,那份不怕之中其實還藏著「擔心」、「焦慮」,如果我們追根究底的挖掘下去,你還會挖到從事業務工作的人都有的病徵–––「缺業績」。

正在看此文的你,我想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了,那試想看看,一個缺業績的人,會用怎樣的方式和客戶聊天呢?他會帶給客戶如沐春風的聊天體驗,還是談天中總夾雜著疾風驟雨?他能耐心地給客戶建議,用舒服的節奏引導客戶找到合適的商品,還是他會急著幫客戶做決定?

以上種種,就是我真正想和你分享的主題了,你是否意識到,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自身的理解是很淺薄的,但為了實現理想中的生活,我們又非得憑著這份淺薄去支撐自己。以小明為例,他說自己「不怕生」,他以為敢和客戶說話就是「有自信」的表徵了,可是他內心仍有「對成交的急」、「怕被同儕比下去的憂」、「擔心主管會看輕自己的慮」。

▲▼職場,辦公室,上班族,筆電,會議,開會,報告,簡報,專業形象。(圖/You X Ventures/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當人處在匱乏的狀態,愈急迫希望得到什麼,結果卻可能會愈令人遺憾。(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對成交的急是缺「業績」;被比下去的憂是缺「認同」;擔心被看輕的慮是缺「肯定」。小明為了把這些情緒壓著,所以使用了「不怕生」這塊盾牌,把內心的缺都擋在自己身後,但這些情緒就真能乖乖聽話,不會在關鍵時刻跳出來影響他了嗎?你們也知道是很難的,對吧?

小明是如此,那你呢,你能否察覺到,自己的人生,正處在一個「缺」的狀態呢?你缺的東西可能是業績,所以你做事說話就急了,越急客戶壓力越大、越感不適、越想遠離你,那業績就更難獲取了。業績如此,若你缺的是以下這些東西,那情況將更為嚴重了。

比如,缺「認同」,缺「關注」,缺「重視」,甚至缺「愛」。缺認同的人,總想證明自己;缺關注的人,喜歡刷存在感;缺重視的人,不准別人忽略;缺愛的人,想盡辦法抓住身邊的每個人。那他們有得到自己要的東西了嗎?不用我說你也知道,結果是令人遺憾的。

你越去證明自己,越說明你微不足道;你越去刷存在感,越顯示你乏人問津;你越去爭取注意,越讓他人想遠離你;你越是要索取愛,越讓身邊的人感到窒息。而更現實的是,只要你一天沒意識到這個負向循環,你越用力反而會越孤立,直到有一天你能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把自己從「缺(匱乏)」轉變為「豐盛」為止。

結語:
回到小明的故事,我認為從與人交流的角度來看,「不怕生」可以是一種膽識,但更多時候,大多數人口中說的「不怕生」,其實是一種「匱乏」的描述方式。

因此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是否總是用匱乏的方式在描述自己,那就是一種你內心的聲音在提醒你,也許是時候你該好好正視自己的自信了。

延伸閱讀

1.如何訓練觀察力?與其追求成為頂尖,不妨先從一般人也能學會的地方入手(一)

2.別再執著於才藝了,先學會找出「動機」吧!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