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懷孕哺乳可降低女性罹患婦科疾病的風險。(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每到過年總會被三姑六婆們追問「什麼時候要結婚生小孩?」少子化已成為國安問題,然而根據調查年輕人不想生的原因,不外乎買不起房、低薪養不起等等。婦產科名醫鄭丞傑指出,子宮與卵巢有其用途,若不好好使用,害得卵巢不斷排卵,恐引發3種婦科疾病上身,包括罹患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及乳癌發生機率都會提升。
不懷孕竟會惹3種婦科疾病上身?婦產科醫師鄭丞傑曾在YouTube《健康多1點》頻道中指出,子宮內膜從子宮腔跑到卵巢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瘤,又稱巧克力囊腫,裡面積的是經血,血流出來就像巧克力瀑布般;若子宮內膜跑到肌肉層裡則為子宮肌腺症。但上述兩種是可預防的,當懷孕、餵母乳時就沒有月經,此時內膜就不容易異位亂跑。
此外,鄭丞傑還說,乳癌也是懷孕後發生率即下降的婦科疾病,「真的有好多的婦科疾病,其實如果肯生育,就能減少這些疾病。」
▲未曾懷孕或哺乳者,罹患乳癌的機率也較高。(示意圖/記者姜國輝攝)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林時羽曾表示,台灣子宮內膜異位的病患每年新增約5萬名,且好發於卵巢,形成單側/雙側巧克力囊腫,患者月經失調、慢性骨盆腔疼痛、性交痛、囊腫破裂造成急性骨盆腔疼痛,儘管切除囊腫,仍有20~50%的機率復發。且多女性患者因歷經多次巧克力囊腫切除手術,導致正常卵巢組織功能大受影響,卵子數量少,後續生育問題變得十分棘手。
林時羽提醒,最佳治療時機就是懷孕前,因巧克力囊腫的組織在懷孕的過程中會受到壓抑而萎縮,所以懷孕本身對巧囊是治療的方式之一,且依過去臨床經驗,懷孕一次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控制效果大約5年,故也建議有生育計劃的患者「早點生」,或「縮短第一、二胎的間隔」,就可能解決長年困擾的經痛等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張伊主治醫師指出,子宮肌腺症來自於子宮內膜細胞沒有乖乖待在子宮內膜腔,侵襲到子宮肌肉層中,塞成塊狀、造成子宮腫大,較常見型態是整個子宮瀰漫性擴大,少部分病人的病灶並非平均散布子宮裡,而是侷限在子宮某些部位,看起來像肌瘤,稱為子宮肌腺瘤。
張伊表示,針對致病因素,醫界仍致力研究中,目前猜測有兩大致病原因,一為子宮內膜和子宮肌肉層的交界處遭到破壞,通常是曾生產或人工流產手術;另一因素為雌激素長時間刺激,越接近停經,經年累月受雌激素刺激越長,因此子宮肌腺症更好發於40~50歲女性,年輕女性較少見。
子宮肌腺瘤最常見的是沒症狀,但可能會有經血量特大、經痛時間長和不孕機率增加等症狀。正常經血量每次周期約35~40c.c.,若超過這個量,比如白天2小時就需更換衛生棉,甚至要用夜用型,還有出現血塊,應就醫檢查。另要留意有無出血太多而造成休克,像是頭暈、臉色及唇色蒼白,還有會喘,連躺著不動也喘,都屬異常。
▲子宮肌腺瘤可能會有經血量特大、經痛時間長等症狀。(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提及乳癌,外科名醫江坤俊提到,據統計,女性BMI若大於25,得到乳癌的機率會增加17%;若大於30,則增加37%;而極度肥胖的女性,BMI大於35,得到乳癌機率增加60%。另外,其他的危險因子中,最可怕的就是荷爾蒙,尤其是女性荷爾蒙。
江坤俊指出,未曾懷孕或未曾哺乳的人,罹患乳癌的機率也較高。而有些人只要胸口痛或不適,就會要求醫師替她執行放射性檢查,事實上,若乳房長期暴露於過多且不需要的放射線下,久而久之得到乳癌的機率也會增加很多。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