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潮健康
體重歧視比「肥胖」更傷人? 影響自我調節能力
「肥胖」雖然有醫學客觀的定義,但對於體重過重者而言,一旦被貼上肥胖的標籤不但會加重心理壓力,更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形成一種「體重歧視」的惡性循環?一份回顧研究指出,針對過重者的「體重羞辱」不但會導致皮質醇上升,還會讓他們加重濫用酒精、藥物來面對負面情緒或激烈減重,造成健康與性命危險。
發表於《BMC Medicine》的文獻回顧研究宣稱,「體重羞辱」對健康的危害程度,甚至超過的客觀的體重數字本身。外界對於過重的歧視眼光,不只會導致過重者死亡率及慢性疾病風險上升。更諷刺的是,體重羞辱還會產生各種錯誤行為,增加過重者的肥胖風險,讓他們容易變得更胖而更不健康。
實驗發現,當受試者經歷了體重羞辱之後,飲食量會增加而自我調節能力會下降,容易增加肥胖風險的皮質醇也會上升,尤其是在過重者或認為自己體重過重的族群身上。
肥胖「汙名化」影響身心健康 死亡風險激增60%
此外,利用美國中年人口調查《MIDUS》的數據分析也顯示,遭受體重歧視的人,死亡風險(根據全因死亡率)增加近60%。體重歧視也影響了個體的自我認同,讓他們更容易將自己視為「功能不健全」的人。反映出體重歧視背後,慢性社會壓力對個體的直接及間接影響。
不只如此,肥胖、過重這些「污名化」,也對心理健康有深遠的負面影響。研究回顧美國全國代表性數據發現,認為自己因為體重而受到歧視的人,罹患情緒障礙或憂鬱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倍。即便體重已經落在BMI界定的正常範圍內,只要覺得自己過重、肥胖,就會可能影響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糖化血色素等生理數值。
胖代表懶惰、意志不堅? 醫事人員更容易有「肥胖歧視」
同時,社會醫療體系對肥胖的看法,也對體重過重者產生重大影響。一項2,284名針對醫師的研究指出,專業醫事人員更具有強烈的「反肥胖」偏見,無論這種傾向是顯性或是隱性皆然。
當前流行的反肥胖觀念,無意間讓體重歧視變得更嚴重,因為肥胖被視為個人責任感與意志力的展現。醫療保健人員容易將肥胖者與「懶惰」、「意志不堅」等負面刻板印象相結合,忽略了他們之所以會體重過重可能有來自基因、社會環境等各種層面的非自願因素。部份研究發現,較瘦的患者比較容易得到醫師的目光接觸與微笑,而同一名醫事人員可能會避免與過重的患者進行目光接觸。這些隱含在日常中的文化偏見,都可能造成過重者的健康損害。
肥胖羞辱傷害大?少吃多動不是唯一解
該如何避免「肥胖羞辱」與「體重歧視」造成的傷害?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一項重要方法是避免在口語詞彙中指稱對方為「肥胖者」(編按:如口語化的「胖子」),同時,大眾必須認知肥胖屬於代謝性疾病,而有肥胖疾病的社會成員,仍應該被視為完整的人看待。
另外,哈佛大學醫學院也指出,千篇一律的「少吃多動」的體重管理建議,對於這些飽受體重歧視者而言並無多大益處,這類看法並沒有考慮到引起肥胖的諸多因素,包括環境、遺傳、生理性病變,而將過重者本身看成他們肥胖的唯一原因。
一個開明且進步的社會,不應該以對象的外表作為歧視和偏見的正常理由。對醫療保健從業人員而言,更應該理解體重過重可能是代謝健康異常的徵兆,而不應該假設他們總是喜愛暴飲暴食。
哈佛大學醫學院與該篇研究回顧共同呼籲過重與肥胖患者,最好盡可能尋求富有同理心、具備肥胖專業知識的醫事人員協助,有助於得到更適切的體重照護方式,並減少體重歧視帶來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
Weight stigma: As harmful as obesity itself?
How and why weight stigma drives the obesity ‘epidemic’ and harms health
本文經授權轉自:潮健康《別再亂罵人胖子!「體重歧視」影響身心健康 暴增60%死亡風險》
延伸閱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