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發現,部分人在染疫後7個月仍可於糞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提到,近期有確診新冠康復的患者回門診,常見後遺症包括疲勞或易喘,少數人則有腸胃道不適。醫師指出,國外有研究發現,部分人的新冠病毒「存在腸胃道的時間遠高於呼吸道」,且有4%的人超過7個月仍可偵測到病毒,而這個間接證據也推測,新冠可感染腸道黏膜,誘發慢性發炎導致長新冠。
錢政弘表示,人類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從飛沫或空氣,也可能是透過「吃」的途徑,若病毒是直接吃進肚子,腸胃道症狀也許就會是染疫後的前驅症狀。醫師分享,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一篇長期追蹤新冠患者的研究, 研究人員定期紀錄113位平均年齡為36歲的中症或重症患者,後續症狀和糞便是否能檢測出新冠病毒(RNA)。
錢政弘分享,研究發現如下:
1.半數患者染疫一週後在糞便中可檢測到病毒,4個月後剩下12.7%、7個月後還有3.8% 。
2.即便是呼吸道已經清除病毒,糞便仍可檢測到病毒,推測病毒可能繼續存在在腸道中
3.糞便有病毒的患者容易有「噁心」、「嘔吐」和「腹痛」的症狀,也容易出現流鼻水、頭痛和肌肉痛。
4.糞便是否有病毒和「腹瀉」無關。
▲研究指出,糞便有病毒的新冠患者容易有噁心、嘔吐等症狀。(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錢政弘說,該研究凸顯,「部分人新冠病毒存在腸胃道的時間遠高於呼吸道」,甚至有4%的人會超過7個月。醫師說明,病毒的存在會引起腸胃道的症狀,也和部分非腸胃道的症狀有關。而藉由這個間接證據可推測,「新冠病毒可感染腸道黏膜,誘發慢性發炎導致長新冠(Long COVID)的症狀。」
也因此,錢政弘提醒,染疫初期要顧好呼吸道、康復後要照顧好腸胃道,別讓病毒躲在腸道中。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