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避孕藥「改類」目前無共識。(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事後避孕藥「改類」議題再起,衛福部食藥署今上午召開會議討論,但仍無定論。食藥署表示,因為涉及層面廣泛,不同立場需要溝通調和,這沒有零風險的決定,之後將以風險管理以及全民利益為最大考量,進行後續評估,也期盼各界持續交流凝聚社會共識。
過去食藥署就曾研擬把事後避孕藥改為指示藥,可在藥局購買,當時也通過決議轉類,但受到許多團體反對,因此擱置至今。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食藥署今日召開的「緊急事後避孕藥轉類可行性專家會議」,主要是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及代表參與,蒐集各領域專業的意見,但今日並沒有達成共識。
王德原說,有關緊急事後避孕藥轉類議題,因為涉及層面廣泛,需要進行風險分析,以科學證據去評估,包含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權,不同面向間需要彼此溝通調和,沒有零風險的決定。
參與會議、主張反對立場的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受訪時指出,「緊急避孕代表是不得已和高危險的,過去是要求處方,但是改類在藥局就可以買,如果出了問題,誰該負責?」他說,過去曾有女性將出血誤以為月經,又發生沒有保護的性行為,用了事後避孕藥發現少量出血,不過不以為意,結果發生子宮外孕破裂出血喪命。
黃建霈強調,因此使用緊急避孕藥,不只是藥物使用的問題,更是個人採取不健康行為的問題,應該要藉機改變,而非只給藥,坐視問題重複發生。
藥師公會則持支持意見認為,緊急事後避孕藥應於72小時內服用,黃金12小時效果最佳,但台灣婦產科診所數量減少,截至2023年底僅965家,而全國已有8,887家健保藥局,數量遠高於婦產科診所,若開放藥局供應,可提升藥品可近性,特別是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確保婦女能夠在黃金時間內獲得協助,降低意外懷孕風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