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豆復健至少半年!腦出血有4種 「蜘蛛膜下腔出血」認知平衡損傷

▲納豆手術後已無生命危險。(圖/翻攝自臉書/納豆)

▲納豆正積極復健中。(圖/翻攝自臉書/納豆)

記者楊晏琳/綜合報導

藝人納豆1月底因腦出血緊急開刀,女友依依透露,他目前已可下床走路、吃飯,唯獨右半身需花時間復健。醫師指出,腦出血可分為四種形態,依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又可分三期。其中出血性腦中風,至病情穩定所需時間較長,至少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才會逐漸穩定。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顱內出血可以分為四種形態,前兩種為腦中風,後兩種則是外傷引起的腦出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種為「出血性腦中風」,主要因為天氣變冷,血壓控制不好、血管硬化情況變嚴重,使得血管破裂,在國內腦出血案例當中算比較常見的情況,約佔兩成。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處在大腦、腦幹、小腦等都有可能,如果發生在腦部右側,會使得左側手腳癱瘓,反之發生在於左側,會影響右側手腳,但很少發生在頭部撞傷的情況。

第二種「蜘蛛膜下腔出血」,為存在患者腦中的血管瘤爆裂引起,死亡率可以高達三至四成,而即便救回來,也可能產生嚴重的腦損傷,如果發生在運動區就會影響到肢體,也可能會造成認知、平衡等區域的損傷。

接下來則是頭部外傷引起的兩類顱內出血。尹居浩說,人腦殼內有硬膜與軟膜,如果外傷撞擊頭部,出血的位置在硬膜上與腦殼間,被稱為「硬膜上出血」,這類急性出血通常只要經過手術、急救得當,通常不會有後遺症。

另外一種則是在硬膜與軟膜間,很接近腦部的「硬膜下出血」,這類患者由於初期不會有特殊症狀,也不會腫,不會很急性的發生,通常要在一兩週後才會陸續發現有走路異常、口吃等症狀,嚴重可能昏迷,所幸經過治療也可以恢復良好。

▲▼ 大腦,頭痛,。(圖/免費圖庫pixabay)

▲顱內出血可分為四種形態。(圖/免費圖庫pixabay)

台大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也曾在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指出,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等問題。他說明,不同於一般的腦栓塞中風,7天內就能開始復健,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所需時間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

陳冠誠表示,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分3期:

1. 急性期

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褥瘡、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

2. 積極復健期

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此時更要積極復健,重建病人的運動功能、治療吞嚥困難、訓練日常生活自理,提升患者的獨立度。

3. 慢性維持期

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增進病人自我照顧能力。

最後,陳冠誠表示,根據研究結果,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復健後,成效也較一般中風患者佳。他認為,積極的復健配合情緒的支持,對年輕型中風患者相當重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