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vs現撈」哪種好?內行人挑生魚片3大祕訣:保證新鮮

▲▼生魚片、鮭魚、壽司、海膽。(圖/記者陳致平、許力方攝)

▲許多人偏好吃生魚片等生食,但對於新鮮度難以掌握。(圖/ETtoday資料照)

文/社團法人中華食品安全協會

1.生食保存新鮮度

溫度對於水產品的鮮度扮演重要的角色,低溫貯藏可抑制水產酵素活性和腐敗菌的繁殖,減緩水產品自體消化作用及脂肪的氧化;因此,中華食品安全協會黃乃芸博士要跟各位大眾破解迷思,冷凍不代表不新鮮,「現撈」也不等於比較新鮮,很多的「鮮」魚事實上都是預先冷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產、漁獲物到消費者手上新不新鮮最重要的關鍵是「冷凍鏈」

冷凍鏈又稱為冷鏈 (cold chain) ,以低溫控制水產品鮮度,可有效保持水產品色澤、氣味及品質。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包含從漁獲物捕撈上岸、分級、包裝、貯藏及運輸等一連串過程皆不可馬虎,再配送至批發商、零售商、直到消費者手中,良好的低溫控管才能讓水產品保持最好的品質。

▲▼冷凍肉,冷藏肉,肉品,牛排,肉排。(圖/翻攝自pixabay)

▲專家破解迷思,冷凍海鮮或肉品不等於不新鮮。(圖/翻攝自pixabay)

我國有名出口日本的「超低溫急速冷凍」生魚片,是在延繩釣漁船捕撈漁獲後以超低溫-50~-60℃立即急凍凍結;完整結凍之肉再轉大倉凍存。也如同美國要出口的雞肉,在屠宰前已經知道該批貨為國內銷售冷藏貨或出口冷凍貨,如果要出口的美國雞肉,則會於4個小時內溫度就急凍到-30℃以下,這些急凍方式都會把「生鮮肉」的汁液和鮮度保留在原有的肉的組織中,因為快速通過「最大冰晶生成帶」,所以水分不會在冷凍過程中跑到細胞之外,造成解凍後肉的汁液流失。

生鮮肉品的食品安全議題首要擔心的是微生物污染,不但會造成品質劣變,也會滋生病原菌傷害人體健康;此外,魚肉也可能因為養殖區域季節變換時好發寄生蟲,或某些海域可能發生寄生蟲問題。生魚片在漁船或工廠的產製不能以加熱的方式滅蟲,因此只能以低於-35℃、24小時以上的時間凍藏以殺死寄生蟲。

2.怎麼挑選才新鮮?

首先要有一個觀念,溫度越接近常溫,海鮮就壞的越快!這是因為越接近常溫,各種微生物、細菌的活動越活躍,海鮮中蛋白質脂肪的變質也就越快速。

判斷生魚片新不新鮮有三大重點:顏色紅潤、沒有腥味、要有彈性。另外像是鯖魚、鰹魚 、竹筴魚等等,這一類魚味本身就比較重的,放在常溫下容易有腥味,不易保存,建議最好要在半個小時內食用。

▲排滿生魚片與海膽的華麗另類壽司蛋糕 想吃要提前三天預訂。(圖/記者黃士原攝)

▲生食類食品最好避免外送,且溫度越接近常溫就越容易壞掉,一定要盡快食用完畢。(示意圖/記者黃士原攝)

3.外送買生魚片安全嗎?

中華食品安全協會黃乃芸博士建議大家,生魚片的東西最好不要叫外送,現今夏日室外溫度,動輒30℃多,最理想的存放溫度落在4℃,超過了可能會孳生細菌。

外送如何「保鮮」成了關鍵,最好選購有自備冰塊也有保冷袋的店家,當生魚片沒有維持低溫,就會很快變味,路程上也可能會有很多細菌,如果在室溫下很久,溫度又那麼高,會有微生物汙染的問題,常見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都有。

4.選購技巧

在網路上購買水產品沒有辦法實踐看到,要怎麼挑選呢?怎麼確定新不新鮮?誰來替消費者把關呢?

漁業署鼓勵民眾購買溯源水產標示和產銷履歷的水產品,讓消費者採購更放心也更肯定台灣的水產。舉例來說透過暐凱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為(養殖場/水產加工品)替消費者嚴格把關,讓消費者能看到生產者的專業與用心;水產產銷履歷有如魚的身分證,透過公開資訊及可追溯性,由嚴謹第三者認驗證體系把關,確保從生產場所到消費者餐桌一貫化安全性與品質,讓消費者安心消費,安全享用。如同雞肉,你也可以在賣場看到美國雞肉的HACCP標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