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全球!北榮協2校跨國研究 找出「冠狀動脈硬化」治療新契機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是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每年奪去近2萬人命,雖有藥物和手術治療,但成效有限。台北榮總與台美兩校經過5年跨國合作,領先全球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甲基化,可能是造成粥狀動脈硬化原因之一,經過基因療法抑制血管的甲基化轉移酶,就能改善5成以上的斑塊形成,未來有用於健檢與治療,造福早期病患。

▲▼ 北榮陽交大冠狀動脈硬化治療機轉。(圖/記者嚴云岑攝)

▲領先全球!北榮攜2校跨國研究,找出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治療新契機。(圖/記者嚴云岑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次研究是由臺北榮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錢煦院士研究團隊所組成,在小鼠實驗上發現,利用基因療法抑制血管的「甲基化轉移酶」,可以修飾mRNA的甲基化,透過內皮細胞因子,有效控制血管內發炎反應產生,並減少粥狀動脈斑塊硬化,該研究已於今年2月獲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 北榮陽交大冠狀動脈硬化治療機轉。(圖/記者嚴云岑攝)

▲研究團隊合影。由左至右:北榮醫學研究部邱士華主任、侯明志副院長、許惠恒院長.陽明交大林奇宏校長、陽明交大醫學院陳震寰院長、北榮實證醫學中心鄭浩民主任。(圖/記者嚴云岑攝)

目前該研究已在活體動物實驗證實,可明顯減少動脈硬化斑塊堆積,及有效改善粥狀動脈硬化。研究第一作者、UCSD博士後研究員簡千栩表示,此次動物實驗是先將小鼠結紮,讓動脈產生擾流,再餵食高膽固醇食物讓斑塊增生,研究團隊再用帶有mRNA抑制劑的病毒,注射於小鼠體內,2週後發現斑塊形成大幅減少。至於是否會讓斑塊縮小,還有待長遠研究證實。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士華提到,哺乳類動物有7成mRNA會被甲基化,未來有望透過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修飾甲基化發生,並將技術用於健檢與臨床診斷上,再與心臟內外科結合,在冠狀動粥狀硬化發生初期就能投入治療。

▲▼ 北榮陽交大冠狀動脈硬化治療機轉。(圖/記者嚴云岑攝)

▲研究發現,RNA甲基化轉移酶在粥狀動脈硬化治療上扮演重要角色。(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鄭浩民也分享,冠狀動脈病變經常發生在血流分之處,當斑塊開始堆積後,血液會從順流轉為「層流」,造成內皮受損。

鄭浩民表示,冠狀動脈硬化現雖有有阿斯匹靈、血管擴張劑與沙坦類藥物,以及介入性血管修復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可以針對動脈病變的程度與物這進行治療,但因斑塊仍會持續堆積,終究是治標不治本,未來藥物研若研發成功,有望成為臨床治療新選項,有效預防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發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