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被低估!就醫率僅1/3 未治療6成症狀會「延續到成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們,讓受試者們服用了生長激素和糖尿病藥物的混合藥品,原本只是想研究讓胸腺是否能夠再生,後來卻發現結果顯示衰老或許是可逆的。(示意圖/達志)

▲ADHD被低估!就醫率僅1/3,未治療6成症狀會「延續到成年」。(圖/藥物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最新ADHD流行病學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數被嚴重低估,實際人數可能為已就診人數之3倍。若無接受穩定治療,約有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等有重大影響,但今年8月健保給付新劑型藥物,有望降低副作用,並維持學童一整天的專注力,有望為ADHD治療帶來新曙光。

根據國內全國性調查指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為22萬人口。然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顯見多數學童未接受相應的診斷與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表示,社會對於ADHD的迷思多,易給學童貼上標籤,使部分家長難以接受學童的失序行為,其實為疾病表徵,歸咎於學童性格或學校管教方式,因而延緩學童就醫的比例。

高淑芬提到,ADHD是腦部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分泌功能不足所導致的生理疾病,自1955年起,藥物治療就是最有證據的治療方式,現行藥物也都行之有年,然而,患者通常在治療4~6個月後,就會自行停藥,療效不彰、副作用明顯是主因。

根據美國研究,若學童ADHD無妥善治療,後續造成的就醫及教育費、犯罪、生產力低落等社會陳本,一年約介於36億至52億美金之間(約1080億~1560億台幣),不僅對學童本身造成不良影響,更會造成整個社會的負擔。

▲▼患者獻花感謝高淑芬醫師。(圖/公關提供)

▲患者獻花感謝高淑芬醫師。(圖/公關提供)

目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只有兩大類藥物獲得食藥署認證,最常見的為中樞神經興奮劑(MPH),可分為速效與緩釋兩種劑型。除副作用易影響學童食慾、睡眠外,藥效覆蓋時間難以與學童上課時間做配合。

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4小時,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但隨著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於8月納入健保給付,有望為患者帶來新曙光。

高淑芬醫師點出,學童放學後進行課輔寫作業已成現今常態,對ADHD學童來說,除了在學校的時間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症狀,還必須要家長、校園、醫院三方配合,才能讓學童的照護更為全面。

ADHD患者克服學習障礙,攻讀高學歷者也不在少數。高淑芬有一名鄭姓病患,從小就飽受注意力不集中之苦,導致學習效率低落,確診後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媽媽也用加倍耐心與愛心幫助學習。鄭男提到,父母、老師從不因他是ADHD患者、需每天吃藥而對他有偏見,反而給予更多的資源和包容,目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他,也正進行有關ADHD的人工智慧研究,逆轉ADHD患者學習成效差的刻板印象。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