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野菜別亂採!「有毒二株」藏低海拔山區 年年有人中鏢

▲▼雨天放睛後,在低海拔山區或草皮冒出的「毒綠褶菇」具有毒性,是台灣毒菇類的頭號殺手。(圖/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林子超提供,下同)

▲在低海拔山區或草皮冒出的「毒綠褶菇」具有毒性,是台灣毒菇類的頭號殺手。(圖/資料照/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林子超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中秋連假民眾至郊外出遊踏青機會多,食藥署提醒,看到路邊生長出來之野生不明植物,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避免因誤食中毒而影響出遊愉快的心情,甚至危害身體健康。食藥署已建立分子生物技術的檢測方法,可快速鑑別及確認民眾誤食植物的物種,協助中毒民眾釐清中毒原因。

食藥署表示,近3年協助鑑驗民眾因誤食野外有毒植物而引起中毒之案例共6例,其中107年2例、108年1例、109年3例,皆因有毒植物與一般可食性植物的外觀極為相似導致民眾誤食。如將有毒的「綠褶菇」及「姑婆芋」等野外植物,當成一般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芋頭」吃下肚的中毒事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毒植物:綠褶姑、姑婆芋。(圖/食藥署提供)

▲綠褶菇與可食蕈菇外型類似。(圖/食藥署提供)

「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為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不同點在於綠褶菇菌褶初期為白色,成熟後逐漸轉為灰綠色,誤食後1-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姑婆芋」則與芋頭相似,芋頭葉面具有絨毛,葉柄與葉面相接處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遠,姑婆芋表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葉柄與葉面相接處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近,兩者在野外不容易辨識。姑婆芋植株全株有毒,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會使誤食民眾出現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則伴隨著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腹痛等。

▲有毒植物:綠褶姑、姑婆芋。(圖/食藥署提供)

▲姑婆芋外型與芋頭類似。(圖/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呼籲,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以免因逞一時口腹之慾,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若民眾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