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哥確診大腸癌,息肉已手術切除、身體無大礙。(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號稱全台最有錢YouTuber的超哥(黃伯超)日前驚爆罹患大腸癌,去年底因身體不適,透過大腸癌檢查發現4公分息肉,確診大腸癌第0期,已切除病灶無需化療,身體無大礙。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方冠傑提醒,照完大腸鏡後,有「3個問題」一定要問醫師,包括「有清乾淨嗎」、「檢查有做到底嗎」以及「有發現息肉嗎」。他強調,要做到盲腸以上的全大腸鏡檢查才完整,千萬別只做一半。
▲醫師提醒,照完大腸鏡有3個問題一定要問,否則等於白做。(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方冠傑醫師曾在粉專分享,大腸鏡檢查後「3個問題」一定要問醫師:
1.我的清腸有乾淨嗎?
如果醫師回答「這次腸子沒有清乾淨」,那麼自己心裡就要有個譜:檢查不完全。清腸不佳不但會讓檢查時間拖得更久,腸內氣體灌得更多,同時也會直接影響病灶的偵測率和盲腸到達率。
2.檢查有做到底嗎?
大腸鏡做到盲腸(大腸檢查的終點)非常重要,也是國內外內視鏡檢查的重要品質指標之一。大腸鏡沒有做到盲腸,等於檢查沒做完。
3.檢查有發現息肉嗎?息肉的數目、大小、型態如何?
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一般會當場處理,除非有近期可能要出國、息肉太大或是忘記停止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藥物等少數情況,或者是切除息肉可能有風險等疑慮,醫師才會在向受檢者說明清楚後,擇日另行處理。
▲人體右側大腸的腫瘤往往不易被發現,一旦出現症狀代表腫瘤已經「大到一定程度」。(示意圖/Pixabay)
「大腸鏡檢查千萬別只做一半! 做到盲腸以上的全大腸鏡檢查才完整。」方冠傑強調,目前常規的大腸內視鏡檢查方式,主要分為「全」大腸鏡和乙狀結腸鏡,雖然兩者都是由肛門進入腸內,但檢查範圍不同。他說,前者從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一路到盲腸,檢查範圍是全大腸約1公尺長; 後者則從肛門、直腸、乙狀結腸到降結腸,範圍只有左側的大腸,檢查長度約50~60公分。
方冠傑說明,雖然有60%的病灶會於「左側大腸」被發現,但若大腸鏡檢查沒做到底,可能漏掉早期發現問題的機會。他進一步表示,人體右側大腸的管徑相較於左側大腸較為寬大、不容易塞住,往往腫瘤不易被發現,因此有「安靜腫瘤」的稱號。
方冠傑指出,右側大腸癌會被診斷出來,大多是無意間發現的,一旦患者出現貧血,代表腫瘤已經「大到一定程度」,而人體造血的速度已比不上漏血的速度,等到頭暈、走路喘才被發現。至於左側大腸癌,如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癌等,因這時糞便大多成形、水分較少,此時排便容易與病灶有所摩擦,且靠近肛門口容易觀察到流血,較易察覺如大便變細、排便出血、腸阻塞等症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