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跑步習慣,但姿勢不正確、過度運動的話,除了對關節造成傷害,長期下來,關節可能提前退化。(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消費中心/台北報導
一般認為上了年紀才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但體重超標、運動傷害等也都是風險因子,尤其現在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有固定跑步或健身的習慣,若運動姿勢不正確導致傷害,關節也可能提前退化,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老的情形,中壯年族群別以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灣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
每個人都會老,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大不如前,最明顯的就是走沒幾步就氣喘吁吁,有的更是爬個樓梯沒幾階就開始喊「膝蓋快不行了」。不少老人家深受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但這項關節疾病不完全是長年者的專利,已有研究指出,運動傷害、關節曾受傷、體重過重、基因遺傳等,都可能讓關節軟骨磨損時間表提前。
▲退化性關節炎不只老人會得,運動傷害、體重過重都要當心。(上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下圖/達志/示意圖)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從診間觀察到,中壯年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族群多來自於車禍外傷或運動傷害,像是從事碰撞多的接觸性運動如籃球,若長期膝關節受力較大、進行急轉彎等動作不慎,都容易讓關節受傷。當患者出現關節疼痛問題時,最明顯、也是最困擾的症狀就是關節疼痛伴隨僵硬,特別是在秋冬天氣變化、濕冷時,疼痛感更會加劇。
不論哪個年齡層,對關節的保養都需要重視,才能穩穩的走每一步,但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15%,全台有350萬人,等於每6.5個人中就有1人受關節疼痛之苦。從2017年全國就醫次數,骨關節病症高居第17名,住院費用更是擠入前10名,其中有83萬7千人因為膝部關節炎而就醫,比2016年的79萬就醫人數,增加近5萬人。
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上需要思考長期對策,但有民眾會自行使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或是以為換人工關節就能一勞永逸,這些都是錯誤觀念。陳崇桓指出,輕度、中度患者以及中壯年患者,因關節使用頻繁,若太早替換,日後恐需再次置換,臨床上,還是建議先用復健、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來控制病情,在大部分的病患亦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
先前在網路上瘋傳葡萄糖胺對於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效果和安慰劑相仿,並無法改善骨關節炎症狀,但研究當中使用的其實是食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對於骨關節炎的幫助有限,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證實兩者療項無法相提並論。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最新研究證實「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有長期療效,患者除了應積極治療,當有關節疼痛時,先諮詢專業醫師才是上策。(圖/翻攝自pixabay)
根據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019年首篇針對現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療法的系統回顧性論文發表,民眾常用的止痛藥如乙醯胺酚、鹽酸鹽葡萄糖胺、軟骨素等,對於緩解退化性關節炎並無顯著及長期效果,僅有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被證實有長期顯著療效,可改善臨床症狀與關節結構。
歐洲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及肌肉骨骼臨床和經濟學會(ESCEO)在今年4月更新治療指引,針對15項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評估其療效,證實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是目前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藥物中,唯一有1年以上長期療效的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疾病持續退化,減少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機能與關節腔變窄等狀況,指引中更強烈建議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做為膝關節炎第一線治療藥物,且並不鼓勵使用其他成份配方的葡萄糖胺。
儘管可以使用保守療法避免關節繼續退化,考量到每個人的症狀以程度皆不同,當有關節疼痛問題時,最好的作法是先諮詢醫師,由專業醫師判斷給予建議,再遵從指示選用藥物治療來改善,另外就是從生活日常中做起,除了減少關節負擔,也應養成規律運動,刺激關節軟骨增生,有效對抗退化性關節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