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說明,患者冠狀動脈阻塞卻被誤以為是腸胃問題。(圖/國泰醫院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60歲的陳先生從2、3年前開始不定時出現上腹部、下胸口悶痛、火燒心,就醫檢查為胃食道逆流,治療後部份症狀改善,但上腹部疼痛症狀卻還在持續。一次感冒就醫時醫師警覺情況不單純,請患者到大醫院檢查,赫然發現3條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心臟下壁更已有缺氧情況,因為該位置與胃部相近,讓患者沒有自覺心臟問題緊急,如果再延誤下去恐怕心肌梗塞、猝死。
收治個案的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表示,當時檢查發現病人心臟下壁和心臟前中膈部有缺血變化,確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而且是3條主要的冠狀動脈血管皆出狀況,包含左前降支阻塞約70~80%,左迴旋支阻塞約50~60%,右冠狀動脈則為慢性全阻塞,且已長出由左前降支延伸過去的側枝循環,情況嚴重。
所幸在尚未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時發現,後來經打通兩條嚴重的右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動脈,並以心導管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後,病人腹痛不適感消失,不過因為高血脂症,後續仍須用藥,避免血管又阻塞。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陳玠宇與患者。(圖/國泰醫院提供)
至於為何心臟血管阻塞卻以腹痛表現?陳玠宇解釋,原先心臟下壁的血流可以由左前降支的側枝循環血流供應一部分,不過因為左前降支也出現阻塞,導致心臟下壁呈現極度缺血缺氧,由於神經感知位置與胃部上緣接近,才會讓慢性上腹部悶痛被當成是腸胃道問題,而忽略可能還有缺氧性心臟病。
陳玠宇表示,約80%的缺氧性心臟病人會有胸悶、胸痛或喘等症狀,另外有約16%病人有「非典型」症狀,可能以上腹部、前下頸部、下牙床痛不適表現。而心臟病引起的腹部不適與一般胃痛的差異在於,一般胃痛常發生在飯前或飯後,常併有火燒心、嘔酸水逆流症狀;心臟病的腹部不適常發生在行走、爬梯或運動時,無火燒心、嘔酸水逆流症狀。
提醒民眾,如果胃部疼痛經過治療之後仍有不適,且本身有三高、肥胖或者心血管家族病史,應該要提高警覺,就醫評估有無心臟疾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