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孕婦罹乳癌治療率低 醫籲:化療對胎兒安全勿延遲

▲▼懷孕示意圖,懷孕,生產,媽媽,媽咪,準媽媽。(圖/pixabay)

▲年輕型乳癌患者增加,讓懷孕時期發現罹患乳癌的病患也越來越多,示意圖。(圖/pixabay)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台大醫院研究發現,國內年輕型乳癌患者快速增加,加上晚婚晚孕,罹患乳癌的懷孕媽媽也越來越常見。孕婦往往因為胎兒對治療卻步,統計台灣僅有12%乳癌孕婦接受治療。醫師表示,懷孕14週以後使用化療對胎兒是安全的,孩子會與一般孩子一樣健康,各方面發展也都正常,呼籲應該積極接受治療。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所長熊昭與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季宏於2019防癌高峰論壇分享近期關於台灣年輕乳癌研究。亞洲屬於乳癌低發生率的地區,但是在亞洲部分國家,如新加坡、韓國、日本及台灣的年輕乳癌發生率卻急速增加。近一步分析,美國乳癌屬於年長者的疾病,台灣卻有45%屬於年輕型乳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期台大醫院乳癌團隊與東亞數個醫學中心的共同研究指出東西方年輕乳癌的病理型態差異,即使是生活在西方的亞裔女性,罹患乳癌的型態也與西方人不同,因此西化生活方式並非台灣女性乳癌的唯一因素,種族或基因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乳癌,癌症。(圖/達志示意圖)

▲台灣年輕型乳癌的增加,與晚生少生、環境賀爾蒙曝露及內臟肥胖有關。(圖/達志示意圖)

國內研究指出,生育延遲及生育數的減少是造成乳癌增加的重要原因,許多環境賀爾蒙的曝露(如塑化劑及DDT等)也是元兇之一,林季宏也認為,台灣女性在基因演化過程,因為地小人稠、食物缺乏,對於脂肪的代謝較差,在突然過量攝取脂肪與熱量時,會導致體內雌激素濃度增加以及乳房脂肪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台灣女性年輕型乳癌的大幅增加。

該族群正值生育年齡,乳癌孕婦或媽媽成為嚴重議題。熊昭表示,利用2002-2014年癌症登記串連健保資料庫、死亡登記檔的大數據分析發現,20歲到50歲初次確診為乳癌者有30479人,其中有2920人死亡,死亡個案中有323位在五年內有懷孕紀錄。

經過統計校正發現,乳癌孕婦是因為懷孕或哺乳期生理的變化,使婦女忽略癌前徵兆,造成乳癌確診及治療的延誤,治療延遲所造成的死亡,是比懷孕更重要的因子,熊昭強調,不要因為懷孕或哺乳而延誤治療

但是在懷孕期罹患乳癌,孕婦往往面臨要不要接受化學治療的困境,熊昭指出,在比利時與德國有64%的乳癌孕婦會接受化學治療,在台灣僅12%會接受化療。

事實上,懷孕14週以後,使用化療對胎兒是安全的,不需要終止懷孕,跟未懷孕者做比較,存活期是相當的。在胎兒的部分,孩子與一般孩子一樣健康,生長範圍也沒有差別,心血管及功能、認知功能各方面都在正常範圍。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