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眼少這片「人體組織」 結膜易磨損釀細菌感染

▲34歲左先生完成人工電子眼手術,長庚人工電子眼醫療團隊。(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右一)與電子眼團隊廖依琳醫師、劉真吟醫師合影。(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他們最後剩下光的感覺,世界只剩黑與白。」台灣約有2000至8000人罹患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病患最初會出現夜盲與視野萎縮,後因視網膜嚴重受損終至全盲,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人工電子眼上。不過,電子眼終究是外來物,植入後容易造成眼睛磨損,林口長庚為此開發了新技術,只要取下一小片組織「包覆」,就能增加使用年限。

林口長庚眼科部眼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廖依琳表示,用來包覆電子眼的人體組織為「顳肌筋膜」,位置大概落於大陽穴處,「你在咬東西時,會感覺太陽穴在跳,那個地方就是了。」由於顳肌筋膜覆蓋面積大,且延展性高,只需在植入電子眼的眼睛同側取下2X2平方公分就足夠,也可以避免結膜受異物磨損破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4歲左先生完成人工電子眼手術,長庚人工電子眼醫療團隊。(圖/記者嚴云岑攝)

▲黃奕修主任指出人工電子眼電極裝設位置。(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電子眼團隊召集人黃奕修表示,電子眼是在眼睛外面裝天線、並在視神經內貼刺激點,利用類似悠遊卡無線原理,把天線接收到的訊息投射進視神經中,經由神經傳導到大腦。

由於電子眼是裝在眼白與結膜間的透明膜中,電子眼會隨著眼球轉動磨損結痂,若未裝筋膜,電子眼很容易穿透表層,引發細菌感染,國外在施術前多用「豬心膜」包覆,但因食藥署規定不得使用外來物移植,醫療團隊只能從病人身上切取部分組織,醫療團隊在討論後,發現顳顎筋膜最適合,取下部分組織也不會影響咬合,因此沿用至今,目前僅台、法兩國使用該技術。

黃奕修表示,全盲的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患者植入電子眼後,「頭轉向哪裏,大腦就能看到相應位置的影像。」約96%的患者可看見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物體;約60%患者可見10公尺以外的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動作。

▲林口長庚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電子眼團隊召集人黃奕修。(圖/長庚醫院提供)

▲人工電子眼資料照。(圖/長庚醫院提供)

黃奕修提到,剛出生的嬰兒視力只有0.01,需透過探索學習建立視覺經驗,全盲患者裝上電子眼後,就如同新生嬰兒,需逐步學習辨識物體、文字,林口長庚2017年至今已完成7例電子眼手術。

第一位接受使手術的42歲的患者,經過6個月、20次復健後,最佳視力接近0.05,與世界最佳手術成果相同,現已可自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轉乘捷運公車從桃園到台北就業。

▼今年32歲的左先生裝上人工電子眼後終於可以搭著媽媽的間外出活動。(圖/記者嚴云岑攝)

▲34歲左先生完成人工電子眼手術,長庚人工電子眼醫療團隊。(圖/記者嚴云岑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